继创维、中航油之后,又一家大企业伊利成为本周媒体焦点。
到目前为止,经证实的原因是伊利高管涉嫌违规挪用资金投资国债,额度过亿。而私下里,人们则将这笔资金与伊利若隐若现的MBO联系在一起。一种说法是这笔国债投资的时间和数额,均与今年7月发生在伊利的股权转让十分接近,而受让股权的公司,与操作国债投资的公司之间存在关联,伊利在财务不宽裕情况下却对国债一掷千金且不发布公告,因而被严重质疑,认为其可能将国债投资作为资金体外循环的通道,违规进行MBO。
而这,距离国资委叫停大型国企MBO仅几日,与中航油、创维事件发生相隔半月,再联想到此前的“郎顾之争”乃至“三九”、“哈药”换帅,企业问题及变故在今年显得既频繁又剧烈。
尽管发生的问题不尽相同,企业产权结构各异,但我们还是能从中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出事企业大多曾在前一个阶段创造出很好的业绩,开始进入由大做强的过程中;比如出问题之处大多为新旧体制结合部,或是产权模糊地带等。
以伊利为例,其从6月“罢免独董”事件起,便一直受市场中各种传言困扰,且方向直指管理层收购(MBO):如呼市财政局为何在伊利业绩向好时,将所持股权转让给浙江一家信托公司?股权出让与伊利进行国债投资的时间和金额为何十分接近?而这家信托公司在购得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又为何对伊利经营决策毫无介入兴趣?
还有中航油巨亏,也是陈久霖在经历了敢玩敢干还曾一度辉煌后发生的,而其之所以如此敢玩,无非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反正不花自己钱”!
企业中新旧体制结合部,成为大量问题孳生的渊薮,其间原因,不析自明。
而这样的结合部,在愈益艰难的改革中,是下决心除旧布新,还是惧于问题先一棍子闷死,则成为讨论企业在由大做强过程中问题频出的关键。比如MBO,决策者对其态度变化便经历了从试验,到暂停,再到“规范监管”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探索”等若干个阶段,期间徘徊犹疑,当然源自“不管不行,不放开更不行”的困境。
一位研究者说,要管国有资产流失,但也要给经营者以搞好企业的积极性。在这位研究者看来,当前我国大企业问题频发的原因,最根本即在于没有用制度固定下企业家的付出和贡献:
“企业家搞好一个企业,其付出是巨大的,如果你不给他一个合理的预期收益,他就会要拿自己不该拿的。”
另一位专家则指出,
“MBO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的交易性流失,但从当前看,国资流失最严重的还是体制性流失”。用以支撑这位专家的例子很多,比如没有改制的国电公司,被审计出的国资流失高达几十个亿。
当前中国犹如一支装满各色液体正剧烈晃动的瓶子,你以后所在的阶层,取决于你在这个晃动期的所作所为。这一比喻,似乎可以很好地解释当前经营者们强烈的MBO冲动。应该说市场经济不否定这种冲动,但前提是有章可循,依法进行。 (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