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伟瀛
枕边翻读之书,常常不是新书或畅销书,有时是出版很久的“旧书”。旧书,犹如旧友,唤起的不仅是过去的回忆,还能品出过去没有品出的滋味。1962年出版的《诗词例话》和1983年出版的《文章例话》,就是我时常翻读的两册书。是周振甫先生的“例话”,把我领进文学鉴赏的河边。
60年代初,毛泽东诗词和鲁迅的诗,是中学生的爱读之作。可由喜欢进入到鉴赏的殿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196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周振甫先生的《毛主席诗词浅释》和《鲁迅诗歌注》,无疑是为年轻人提供了通向鉴赏之路的车马和打开鉴赏之门的钥匙。周先生治学严谨,他通过注释、讲解,帮助年轻人理解了诗词中的典故,教给他们一些鉴赏诗词的常识和方法。他不像某些专家,专门牵强附会地在政治思想性上做文章。对周振甫这个名字引起注意后,开始寻找他的其他著作,并希望了解他的学术生涯。大约是1963年,我得到了一册他的《诗词例话》。这本封面草绿色,画着一株兰花的“例话”,是在众多的诗话、词话中,选出百余则以为“例”,分为阅读、写作、修辞、风格等项,加以解说、分析、评论,是为“话”。周先生的“话”,是一把开启进入诗词之门的钥匙,让青年人从只知中国古诗词“美”,进入到“为何美”、“美在哪里”的境地。这本《诗词例话》,躲过10年浩劫,一直留在我的身边。1983年,周振甫先生又出版了《文章例话》,此书可视为《诗词例话》的姊妹篇,是从“文话”中选出百余则为“例”,仍分为阅读、写作、修辞、风格四部分,他结合具体作品或作品中所表现的手法来说“话”,如此,我读过的一篇篇古代名文,如一盘散珠,让周先生用“话”这根“线”给穿了起来,形成珠串,心中愉悦不可言说了。《诗词例话》、《文章例话》成了我的枕边之书,陪我度过一个个平静的夜晚。
周振甫先生是从开明书店校对员起步,进而成为编辑和知名学者的。1952年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1969年下放到干校,1971年调入中华书局,1989年退休。周振甫不是著作等身的学者,可他留下的十余部著作,则是有益于青年学子的宝贵财富。除《诗词例话》、《文章例话》外,尚有《小说例话》、《文学风格例话》、《诗文浅释》、《中国文章学史》、《中国修辞学史》等著作。从周先生的经历,可见其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学问家,他不是出于名师,学问皆是自学所得。正因如此,在学问上发挥了他自主的独创精神,为自学者在成才的路上提供了启示。周先生晚年的另一功绩是他与钱钟书先生合作,当了钱学《管锥编》的编辑,这项工作,钱先生认为只有周先生才能胜任。
灯下翻读两册“例话”,读其书而思其人。周振甫先生虽已离开人间4年,可他的书犹如乳汁,给了我营养,我是感激他的。只是,如今还有多少静坐冷书斋,研究学问的自学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