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既可外穿又可内穿,被商家称作“热力绒”的保暖衣又闪亮登场,不少消费者感叹,年年新名词让他们无所适从,迷了眼,只好跟着潮流消费。
消费者:替商家制造销售神话
这几天,买保暖防寒衣物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再加上一些大商场适时打出了各种优惠招牌,生意很红火。但不少消费者缺乏明确的消费目标,被动地跟着商家的宣传走,“买一送二”似乎很实惠,看着别人买保暖内衣,自己也买,听商家说“热力绒”保暖效果好,便掏钱买一套。有消费者说,他每年都给全家人买保暖内衣,每年商家都有新说辞,他是商家新产品的忠实实验者,钱花了不少,感觉却大体一样。这种消费者替商家制造销售神话的故事真不少,不信你瞧,大商场里保暖内衣柜台人满为患,有的还专门派人维护秩序,外加防盗。
商家:借新名词敛财
从太空棉到羽绒服,从鸭绒、鹅毛到热力绒,从保暖内衣到美体塑身,商家把新名词玩弄的淋漓尽致。就拿今年主打的热力绒来说,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绒裤里料没什么两样,却被冠以热力绒这样的新字眼,一家专卖热力绒保暖服的小店老板说,热力绒其实就是原来绒裤的里料,只不过加上了弹力成分和花边,外面的颜色鲜艳引目,比过去的绒衣、绒裤更美观。在小店里只售几十块钱,放在大商场身价倍增。据其讲,外穿保暖防寒服的填充料基本没有多大区别,在大商场买一套的价格,在小店能定做好几套,大商场要不加点新名词进去,恐怕消费者都去定做了。其实保暖衣的科技含量也并不像商家宣传的那样夸大其辞,借新名词敛财才是商家的真实想法。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