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言简意赅说工报

2023年10月02日

作为《陕西工人报》的读者和作者,面对工报今朝的情况,出于对工报的关爱,有几点意见不吐不快。

1.标题冗长现象。个别文章标题太长,实在不美气,尤其在副刊这样的门面上出现。我想,即使是作者弄的长标题,那么编辑是否也可以发挥一点主动性,压缩一下?鲁迅曾说过:他从来不用8字以上的标题。要知道,标题是文眼而不是主体。

2.策划少。我以为,编辑的功用,恐怕不仅仅是发现和修改文章,而更重要的是组织版面、策划内容,把最惹眼的文章组织到最显眼的位置上,才真正发挥了编辑作用。工报给的印象就好像我们平时吃饭——今天做什么,就吃什么。似乎在组稿上有些随意,缺乏优秀的组织和运作。

3.文题不新。这不仅仅是表现在文字功夫上,更突出的是记者对稿件的切入视角,深度报道上。另外,记者作文的手法似乎永远是一种模式,那些应该热情奔放的、爱憎分明的立场似乎不存在,以致有些文章出现了零表现。

4.文字错误较多。应该说,追求字、词、名是报纸的标准,文章的立意和思想则是主体。但是,太多的病句、错别字,将影响报纸的质量。

5.深度文章少。缺乏解读性的深度报道,多是对事件本身的过多描述,而对背景、事件引发原因等重要线索一笔带过,造成可读性削弱。

那么,基层职工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呢?

①行业新风和典型事例。职工需要了解兄弟行业的改革措施、成功案例,尤其是在当前的改革形势下,职工需要更多鼓励和激励去点燃投入工作的激情。

②信息。更多的职工读者地处偏远,因之更需要大量的信息传递,推进他们与经济发展速度的距离,丰富他们的知识量。

③政策法规指导。对普通职工来说,他们若没有看文件的权利,这就使他们更多的想了解当前涉及自身的利益和权利的政策和法规,来指导他们的思想。同时,在刊出方法上可更多的采用问答的形式,一目了然。

当然,我也看到了陕工报不断改革和提高的举措。如人们渴望得到的消息在新闻中不断体现,大量图片的优势也得到彰显,这说明工报也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刘章建)

上篇:对言论编辑的建议
下篇:汉中记者站成立三周年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4/12/20041229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12/29/22655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