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育豹
1956年8月19日,泰国政府的最高顾问乃讪·帕他努泰在其总理銮披汶的支持下,通过绝密的渠道,将12岁的次子常怀和8岁的女儿常媛送到中国学习。此乃被周恩来总理戏称为中泰关系中的“人质外交”事件。
二战结束后,泰国沦为美国反共反华棋盘上的一个小走卒。然而,内有泰共的骚扰活动,外有巨人般的近邻中国的存在,加上美国又在不断削减对泰军援,泰政府意识到一味盲从美国反共反华并非是正道。恰好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泰国外长万亲王同周总理有了接触,并接受周赠予的中国丝绸等礼品。万亲王十分赞赏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周总理也深怀好感。于是,他和銮披汶总理密商,决定由乃讪负起秘密同中国建立联系的重担。首次尝试是通过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来建立同中国的联系。不料,美国侦悉后严加阻止。其后,乃讪翻阅了大量的中国古书,发现中国人较重视“和亲”,便献策:不妨采用主动送“人质”去中国的办法,以取信于中国政府。銮披汶赞赏道:“我们小国古时候常把统治者的孩子送到中国去,这是一种‘和亲’的表示。所以,我同意以我的名义,把你的两个孩子送到中国去学习,以此向周恩来表示我们要改善泰中两国关系的真诚。没有哪一种信任要比这种骨肉之情更深厚!”作为掩饰和平衡,乃讪在送儿女去中国同时,又将其长子常曼送往美国学习。此举可谓用心良苦。
时值中秋,周总理夫妇在中南海西花厅接待已来华一些时日的泰国小兄妹。初来乍到,小兄妹感到乏味,曾写了封给父母的信,想立刻回国。可是,中泰之间没有邮电联系,信未发出。于是,中文女教师每次给他俩上课,他俩总是捣蛋,捉弄得老师伤心掉泪。他俩以为表现坏了,中国领导人就会送他俩回泰国。这一切,周总理都已得到汇报。他深情地对俩孩子说:“今天是中秋节,咱们这家人先过个团圆节吧。我理解你们初来中国的感受。我在日本时,年龄要比你们大,我也曾感到乏味,语言也不懂。所以,我劝你们要抓紧学好中文课,好吗?”常媛懂事地点头,常怀则取出小本子记录。周总理抚着俩孩子的肩头,说:“銮披汶总理和你们的父亲都是有远见的人,他们把你们托付给我,你们就要听我的话,好好了解中国和它的文明,这样,你们将来可干大事。”
周总理日理万机,后来便把小兄妹托付外交家廖承志照顾。就在小兄妹第三学年开始时,泰国发生军事政变,銮披汶政府被推倒,乃讪被捕。但震惊中的小兄妹清楚听到“廖爸爸”的话语:“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我们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保护你们,让你们在中国安定生活、学习、成长!”
当初乃讪献策送儿女到北京“和亲”时,原估计中泰两国将于一至二年内建交,届时小兄妹即可返泰。孰料世事多变,天不从人愿。乃讪被囚7年,出狱后曾来中国探望儿女。常怀在中国生活了10年,现为泰国上议员。常媛在中国生活了13年,后下嫁外籍人,现常年身居巴黎。她将其所生的两儿子分别起名为“念周”和“念廖”,以志感恩和怀念中国的一代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