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中国培养读书人口
建设书香校园,倡导教师读书并带动学生阅读,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这就是为现代中国培养“读书人口”。
世界上,凡是发达国家和先进民族,都有良好的读书传统。换句话说,良好的学习型社会机制和全民读书氛围,能促进国民素质和民族竞争力的提高。
阅读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发展,阅读也能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美国权威杂志《图书》在2003年7-8月合刊中公布了该刊评选的“改变美国的20本书”——寻找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美国人之所以成为美国人或者说是塑美国性格,让美国人与众不同的书。
俄罗斯更是世界上公认的“读书民族”。在俄罗斯的地铁车厢里,大部分乘客都捧着书。车厢简直就是一个公共阅览室。而且,俄罗斯大多数人都喜欢和重视阅读文学名著。据介绍,普希金文集的总发行量在俄罗斯已超过1000万套,这意味着每5个家庭就有一套普希金文集。巴尔扎克的作品,总发行量也在1000万册以上。这几年,尽管有商品大潮的冲击,但经典作品在俄罗斯仍然没受冷落。
北欧丹麦人爱读书也是出名的,丹麦的公共图书馆多得不计其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社区都有,年平均借出图书一亿册。连新生婴儿也算上,平均每人每年借阅近20册。
中国的教育本来就很不发达。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其实不读书——只读教材能够算真正读书吗?
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前不久,我通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又一次沐浴在儒家文化的光辉之中,也又一次经历了神圣的精神洗礼。我以为,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石,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命脉。让青少年学生阅读儒家著作,汲取民族文化营养,培养美德,健全人格,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应该是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中国人的“孝”就是西方文明中的“爱”。“悌”包括了对兄弟、姐妹,一直到朋友,即从家庭伸展到社会的真情。在传统文化中,学问的根本,是培养这个孝悌,也即培养人性光辉中最可贵的“爱”。然而,当今时代,对父母兄弟也好,于朋友配偶也罢,对于许许多多人来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至情至性至爱者,能有几何?
每当想起“慎终追远”这句话,我总要想起胡长清、成克杰、李嘉廷、程维高、田凤山、刘方仁、王怀忠、麦崇楷、丛福奎等等一长串名字。也许,他们都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后悔。然而,他们又能怪谁呢?作为老师,我倒常常无端替他们当年的老师忏悔。不知道这些人在中小学读书的时候,他们的老师有没有给他们讲过“慎终追远”,“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以及“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克己复礼,克念作圣”,“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等等。
中国向来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在我看来,新世纪的中国,提倡干部学习,把每一个党政机关都办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实在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拯救民族创造力
我一向以为,普天之下,应试教育的共同症状是师生都没有真正读书,其恶果是学生普遍缺乏健全的人格和创造的活力。
读世界“汽车之父”——福特的传记,我的感受极为强烈。出生于一个小农场主家庭的福特从小对摆弄机械有一种超常的兴趣,对拆装家里的钟表到了如痴如醉、疯狂着迷的地步。他的姐姐说,我们福特家的钟表,“一看到亨利(即福特)走过来就浑身发抖”。然而,正是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一种真正学习化的氛围,成就了这位世界天才。要是放在只知道死读教材、死抠题目和答案的当代中国的家庭和学校,这位天才早就被扼杀在成长的摇篮里了。
我认为,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的责任,不是培养书香呆子,而是培养真正的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周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