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成功总在风雨后

——陕西东岭集团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侧记

2023年10月06日

文/柳琴

宝鸡是周秦文化发祥地,是“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也是一方盛产神话的热土。

在西部经济高速运行的列车上,近年来就神化般地崛起了一个民营企业——陕西东岭集团。

时值2004年岁末之际,记者数次奔走西安、宝鸡、略阳、凤县、凤翔县等地,深入东岭集团租赁、控股、兼并的企业进行实地采访,耳闻目睹了东岭在短时间内创业、发展、腾飞的奥秘,从而揭开了东岭集团快速发展的神秘面纱。

东岭自1988年起步发展以来,每年均以40%以上的速度在递增。2004年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紧收银根的情况下,他们却以同比增长110%的速度在前进的道路上迅跑。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4.4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6亿元。总收入、增长速度和实现利润在宝鸡均排名第一,为国家上缴税金超过了2亿元。

短短十几年间,东岭集团迅猛崛起,成长为集钢铁冶炼及贸易、铅锌冶炼及销售、矿山开发、焦化及煤化工等产(行)业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跻身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成长型企业100强”和“陕西省民营星火科技企业20强”……

和许多人一样,在采访中,我看到了东岭集团的崛起和自我发展的艰辛历程,但在同时,让我感动和振奋的却是东岭集团在壮大、发展自我过程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东岭集团“借鸡下蛋”、“借船出海”,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注重品牌战略,既救活了一批濒临破产、倒闭的国有企业,又解决了众多职工就业难题,维护了社会稳定,而且也加快了自己发展的进程,取得了“双赢”、“多赢”的效果,深受省市政府、企业和职工的称颂!

东岭集团锌冶装置

日破云涛万里红:东岭人富了,东岭人却更不满足了

中国西部农民具有的是朴实、勤劳和智慧,可他们却世世代代生活在贫瘠的黄土地上,被贫穷制造的精神锁链所束缚。在一般人看来,他们身上缺乏胆识、谋略、远见,更缺乏梦想和竞争意识,他们向往的只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生活。而东岭集团掌舵人李黑记和东岭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富足了,可他们却更加不满足了,他们要发展,要在不断超越中实现新的跨越和新的创造。

有人说,农民办企业,永远只能是“农民企业”。言下之意,农民办企业只能是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即便发展了,农民意识也决定了其发展规模、速度……东岭是农民办的企业,可他们却绝不满足于“农民企业”这个称谓,他们已将一个乡镇企业办成了一个集团化的民营股份企业。

上世纪90年代,东岭大规模进入物流行业后,即未雨绸缪,以钢铁贸易为龙头,逐渐涉入相关产业。但如何完成二次创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东岭集团面临的课题。

抉择是痛苦的,然而要前进就必须勇敢地面对选择。东岭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李黑记常说:“发展是最大的机遇!”在他的指挥下,东岭时刻将“发展”之剑高悬于头顶,加快脚步,在发展的大道上昂首阔步,奋发向前。

智者和庸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举一反三”。近几年,东岭人积极、慎重地参与国企改革,每一次,李黑记都带领东岭一班人,深入多家涉临破产、倒闭的国有企业“暗访”,看厂容厂貌,了解生产经营,还走进职工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结合东岭实际,他们认为,这些企业主要症结是不求发展,不思变革。找到了病因,药方就不难开了。一向雷厉风行的李黑记果断决策,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把发展的触角向举步维艰的国有企业延伸,实现低成本扩张!

当这一想法提出后,集团领导层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说:“国有企业包袱太重了,职工难管理。弄不好,我们这些年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当就会毁于一旦……”也有人说:“国有企业的事难办,国家不是说搞活国有企业吗,可好几年了,也不见大起色,咱就别自找苦吃,把头向这马蜂窝里伸了!”还有人认为,东岭这些年发展不错,家底也厚起来了,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险!

面对新旧观念的碰撞,东岭当家人李黑记的内心也很不平静。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一种先富帮后富的动力,一种报答社会的责任感,一种把企业做大做强、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念头在他心中涌动、升腾,当年艰苦创业的激情又一次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他告诫人们:“只有发展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只有发展才能在竞争中壮大,只有发展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小发展大风险,大发展小风险,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国有企业,表面上看来泰山压顶、困难重重,但却有着较好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品牌优势,我们只要能引入较好的经营管理机制,加上东岭的资金优势、销售优势,不仅能救活这些企业,为职工们找到了一条生存出路,也能实现自己的低成本扩张,岂不是好事?”

大风起兮云飞扬:东岭一口气参与了10多家国有企业改革

东岭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先后以兼并、租赁和控股等多种形式对宝鸡市和周边地区一些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成功完成了产业转型,从而使付出过无数心血和艰苦劳动的东岭人,经历了企业重组、体制调整、国际质量认证等洗礼。这些改制后的企业,正在成为集团的支柱产业,生发着蓬勃的生机……

宝鸡凤县有个锌品厂,国家投资1.68亿元,历经7年建设,投产仅两年就巨亏达上亿元,只好关门停产,同时致使国家银行7000多万元的贷款变成呆账。全厂500多名职工下岗失业,生活困难,上访不断,成了当地政府和银行的一大包袱。全国各地先后有40多家大中型企业前去洽谈,但都因其债务沉重,高兴而去,败兴而归。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李黑记和东岭人在请教了全国诸多专家后得知,凤县地区是我国四大铅锌富矿带之一,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如果经营得法,定能起死回生。2000年5月,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岭集团对该厂进行了租赁经营,诚聘冶炼专家,大刀阔斧进行技改,三个月即扭亏为盈。

辛勤的汗水换得了丰收的甘甜。可东岭人并没因初战告捷而沾沾自喜,而是又看到了新的危机。由于该厂规模较小,如不加大投资,根本抵挡不了市场的风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年九月他们又重燃奋斗之火,决定新建一条年产五万吨的锌品生产线。按照国内同行业的惯例,要建成这样一条生产线,最快也得5年时间,需要资金5亿元。可东岭人精打细算,投资3.5亿元,仅用了13个月,就于2001年11月16日达到了顺利建成并一次点火投产、一次达产达标的效果,使冶炼能力达到7万多吨,是原厂产量的7倍多,这一下可火了全国同行业……

宝鸡市焦化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地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供气问题兴建的市属企业。该厂建成后,产能从未达到过设计能力。由于企业连年亏损,到了2002年,已经是负债累累;命悬一线。市政府希望李黑记考虑一下,看能否救活这个厂子。当时不管是集团内部,还是社会上的朋友,都劝李黑记不要接这个烫手的山芋。想到艰难中的职工,想到社会责任,在经过反复论证、思考之后,李黑记决定改组焦化厂。因为在他看来,世界上只有落后的思想,没有落后的企业。

2002年9月,宝鸡市东岭焦化制气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东岭集团立即投入启动资金,检修设备,发放工资,安排职工生活。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全厂500多名职工重新上岗工作。3个月后,公司第一次炼出了原初设计的二级冶金焦炭。2004年焦化公司生产全焦20.3万吨,创下了历史最高。职工收入大幅提升,“三金”也有了保障,又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了……

2003年,略阳钢铁厂为了谋求新的发展,主动找到东岭集团。略阳钢铁厂是全国100家重点钢铁企业之一,拥有总资产8.4亿元,在册职工7300人,具有年炼铁45万吨、钢50万吨、轧材2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与同行业相比,规模偏小,人员负担重,设备陈旧,资金短缺,企业难以满负荷运转。到了新世纪初,公司负债7.1亿元,负债率高达84.5%,企业丧失了再造血能力。使上万名职工蒙羞和不安。2003年5月8日,在省经贸委的大力支持下,东岭集团正式与略阳钢铁厂签订了控股经营框架协议;2003年11月16日,由陕西东岭集团控股的陕西略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运行。仅到年底,略钢便一举扭转了三年来的亏损局面,实现利润340.41万元,2004年生产各类钢铁40.77万吨,产值达11.21亿元,同比增长55.08%,职工收入人均1.38万元,同比增长26.8%。企业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东岭人不服输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永不满足。接着,他们又与西安第一轧钢厂开始了合资合营。西安一轧始建于1994年,是陕西省唯一一家热轧低碳钢圆盘条专业生产厂,从建成投产到2003年底,近十年间,一个年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的企业,却总共生产了39.6万吨线材,其中1997年只生产了18天。2004年,东岭集团成功租赁了西安一轧。从当年4月份开始,他们立即组织专门力量,对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并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煤气发生炉,将烧煤轧钢改成烧煤气,不仅使废气的排放达标,而且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看着重新启动的设备,看着在炉内沸腾欢畅的钢水和那流淌出的美丽与希望,以前离开企业谋生的员工纷纷回来了,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工作。同时,他们请来专家对管理和生产经营体制、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等进行了大胆改革。2004年全年累计生产各类钢材17.89万吨,比上年的7万多吨增长了2.53倍,主要经济指标均创西轧历史新高,产值达5.8亿元,而且彻底改变了企业的面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004年8月,东岭集团又成功收购了宝鸡市八方山铅锌矿业公司。年底,又与省内一家国企洽谈收购事宜……

短短几年时间,东岭人和他们的带头人李黑记先后兼并、收购、租赁和控股了10多家国有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9000多人,提供新的就业岗位2000多个,2004年为国家上缴税金超过了2亿元。他们不仅使一个个濒临绝境的国有企业起死回生,为众多下岗职工找到了生存出路,极大地为省、市政府分了忧解了难,而且也壮大了自己,加速了自己的发展。他们在铿锵岁月中,谱写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大风歌!

咬定青山不放松:越过激流险滩就是美好的明天

然而,有谁知道,李黑记和东岭人在对这些企业成功改制的过程中,曾遇到了多么大的阻力,经受了怎样的艰难,掀起了多大的波澜呢?

回顾东岭参与的这10多家国有企业改革,没有一家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种种原因,国有企业存在的历史矛盾和问题非常之多。企业改革本身又是一种观念的变革,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而“民营企业”要直接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常的磨合、适应、磕磕绊绊不说,其观念上的激烈碰撞,管理机制上的巨大反差,资金上的无尽压力,还有许多在常人眼里看来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其复杂程度,艰难程度,远非记者的笔墨所能尽述。但李黑记和东岭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始终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毫不畏惧,绝不退缩,咬定青山不放松,硬是攻克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喜人景象!

——理顺情绪保稳定。改革开放虽然喊了好多年,但有些国有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却总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东岭改制初期,他们很多人瞧不起东岭,一听说民营企业要来改制自己,整个厂子就炸了锅。有的说:“东岭是空手套白狼”。有的说“被私企兼并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的还认为这样一来,“企业主人就成了打工仔,待遇没了保障”……有的说得更直白:“我们是堂堂正正国有企业的工人,是领导阶级,怎么能让一伙土豹子农民来领导我们?”当合同一经签订、东岭正式入驻后,他们就围堵、谩骂。东岭在改制焦化厂时,职工曾多次堵路,找市政府,在多次与东岭对话中恶语相待。在控股略钢时,情况更为严峻,职工上访,几千人围堵办公楼,看到挂有陕C的车就砸,并高喊:“东岭滚出去,李黑记滚出去……”最多时有四五千人,堵公路、堵铁路专线、街头巷尾贴标语,光给省、市、县、企业提出的问题就有上百条之多。一时间谣言四起,乌云压顶。面对这一切,李黑记也曾感到极度的委屈,但他和东岭人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他们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突破口,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理顺职工情绪,力保企业稳定、生产正常。

——全力以赴抓生产。李黑记常说,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在企业真正发展之后。他们每进入一个企业,总把恢复生产、技术改造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东岭派去的管理人员也都是住在办公室,吃在职工灶,泡在第一线,和技术人员、职工在情感上打成一片,一起研究解决生产难题,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如凤县锌品厂,面对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他们仅用三个月就恢复了生产。在西安一轧,东岭第一次注资900万元,用十天时间对加热炉进行了改造并很快正式投产,结束了过去找米下锅的困境,走上了稳定、正常的生产之路。在略钢,他们顶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经受着从未遇到的艰难,与职工们不争议、不辩解。他们对认准了的事,就坚定不移地去做,这是东岭人诚信为本的体现,也是他们不断做大做强的法宝。职工们正是从这些事实中,逐渐认识、接纳了东岭,使得许多谣言不攻自破,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激活机制强管理。国有企业的分配还是大锅饭,职工上班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工作时间搓麻将、打扑克、织毛衣等现象也屡见不鲜,财、物管理更是漏洞百出。这在“以劳取酬、按贡献论英雄”的民营企业是根本不允许的。原焦化厂一个过磅员就可把企业的产品盗卖出去。略钢一个简单的电缆招标,市场售价不到20万元的货物,而有人却以高达50万元的价格买回,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东岭人以转换经营机制为切入点,结合这些企业的实际,大胆引进民营企业特色的机制和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加大投入保发展。原焦化厂是宝鸡市的污染大户,东岭进驻后,投资2350万元进行技改,不仅建成了一系列化产改造项目,还建起了发电站,将净化过的煤气用来发电,使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收效明显。2004年,一举通过了宝鸡市“创卫”、“创模”检查验收。控股略钢之后,东岭投资3.64亿元,启动了制氧、高炉、炼钢系统和40万吨棒材生产线改造建设项目,两年内将全部投产见效,届时略钢将达到年产钢百万吨、销售收入上30亿元的生产经营规模。

东岭人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耐心细致的工作,有的只是废寝忘食的拼博。他们始终坚信,职工的眼睛是雪亮的,职工的感情也是最真挚的,只要他们看到了改制后的成果,他们会给事非功过以一个公正的评价!“百忍成钢!”这就是东岭集团参与一家、成功一家的奥秘所在。

东岭集团炼铁高炉

日出江花红胜火:改革后国有企业飞跃的巡礼

东岭参与改革后的这些企业,一个个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昭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大变化。从改制较早的东岭锌业、东岭焦化来看,国有资产不仅没有流失,而且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增值,还使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当初思想观念不清、参与闹事的职工也深为自己的举动感到羞愧,在工作中干得更加尽心、卖力了。因为有了严格的科学管理,一个个企业都形成了有条不紊的管理秩序。记者曾多次深入改制后的企业采访,每次去都会看到企业厂容厂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每次去都会有新的感受。企业里无一闲人,人们忙忙碌碌、来去匆匆。进入车间,你会被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场面所感动:机器隆隆作响,设备运转正常,物料产品摆放整齐,工人们聚精会神、规范劳作。昔日杂草丛生、职工在厂区下套打猎的西安一轧,如今变成了一座花园式的工厂;昔日因污染令人头疼的焦化厂经过改造,废气废水得到治理并变废为宝,成了该厂新的利润增长点;昔日以小社会著称,已面临失去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略阳钢铁厂,如今东岭正投巨资进行再建设、再发展。6500立方新型制氧设备已安装完毕将于近期投入使用,新建300立方二号炼铁高炉、被称为同行业最先进的50万吨炼钢系统,也将在年内建成投入使用。这一切都展现着企业蒸蒸日上的新面貌!

——企业效益明显增加。据统计,仅2004年这四家企业总产值就达28亿多元。东岭进驻凤县锌品厂后,呆坏账被盘“活”(凤县农行也因此从原亏损640多万元到2003年底盈利200多万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8.46亿元、上缴税金5000多万元,成了凤县第一利税大户。在略钢,他们才接手一年多,形势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前不久李黑记去了略钢,和略阳县的领导聊起来,他们感慨地说:“李总啊,你们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现在略钢班子团结,企业稳定,生产秩序正常,各项工作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了……”当然,我们知道,这一切虽然眼下还不完全是东岭集团涉足所有企业、每个职工的心声,但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李黑记“我们每到一个企业就力求把这里的职工带富,把这里的企业带好”的心愿一定会实现。东岭人就是这样靠诚信不仅在行业内部营造出了干群和睦、共同发展的新气象,而且还赢得了市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促进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职工收入增加了,福利改善了,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几家企业改制后,职工工资、福利待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西轧原人均月工资仅700元,还常常是发了上月没下月,2004年月最高工资达到1600多元。即就是刚刚接手的略钢,他们也给一线职工增加了工资,年人均收入1.38万元,同比增长了26.8%。焦化厂上年人均收入1.2—1.5万元。一位职工说:“企业不景气时,厂子连续欠我们好几个月的工资。自从东岭进入后,给我们补发了以前亏欠的工资,现在工资也按月拿到了,还涨了不少,而且还有奖金。”他们还对职工生活环境进行了改善,职工的取暖、洗澡等问题,看似小,但又是大家关心的焦点问题,都较好得到了解决,职工与东岭之间的距离一步步拉近了。正是在这点点滴滴中,倾注着他们对职工的情和爱,温暖了职工的心,使职工和企业紧紧凝聚在了一起。昔日低人一等的锌品厂职工,如今就要住上成为凤县县城一道靓丽风景的欧式小区。职工们舍得花钱买高档衣服了,三分之一的人骑上了崭新的摩托车,90%以上的人用上了手机,职工们攒钱买房了,青年人谈对象了,说起东岭没有一个不翘拇指。东岭收购八方山铅锌矿业公司之后,立即投入上百万元,给职工家安装了暖气,使十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朝得到了解决,职工们感慨地说:“最初我们被东岭收购时疑惑很多,但东岭老总的做法让我们感到了温暖,也更坚定了我们合作的信念。”

“上下同欲者胜。”东岭集团进入改制企业后,正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使企业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这股力量推动了改制后的企业,在商海风急浪大之时,犹如巨轮扬帆,劈风斩浪,驶向辉煌。

春花秋实从头看:东岭集团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启示

东岭集团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无疑是成功的。有人说“李黑记是个福疙瘩,参与一家,成功一家”;也有人说“东岭人运气好”。回顾他们走过的历程,我们发现,并非他们“有福气”、“运气好”,而是他们有着独特的慧眼和明智的做法。以记者之见,至少在下面几点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卓越的利益调处观。

有个伟人曾经说过,任何形式的改革、变革,说穿了都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重新分配,谁能让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保护,让大多数人从改革、变革中得到实惠,谁的改革、变革就是成功的。国有企业改制,实质上是对国家、企业、集体、职工多方利益的调整和处理。要正确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不能为了地方的一时发展而牺牲国家利益,也不能空谈国家利益而损害职工利益,更不能为了只顾职工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现阶段,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既要解决企业的发展,又要稳妥解决职工的问题。否则,不管哪一方利益受到影响,改革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东岭集团和李黑记无疑是谙熟这一点的,并努力做得非常好的。

——诚信的做人处事观。诚信是金,诚信是宝。似乎人人都这么说,但作为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企业,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些年不难看到,好多民营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中,起初说得天花乱坠,许了不少愿,可一旦进入就变了脸,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不要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不保了,有的连工作岗位也没有了,待遇保障也就更难了……而东岭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一诺千金,答应了的事做到了,没答应的事也做到了。李黑记常说,“只要我们进入了,咱们就是一家人,要钱给钱,要人给人,风雨同舟!”东岭控股的略钢新公司仅有职工3000多人,可他们在为职工办理医保时却一下子办了9000多人,不仅给公司职工办了,连退休、退养的职工也给办了。焦化厂一位当初带头闹事的职工在一篇稿件中这样写道:“东岭人的所作所为不得不叫人心服口服。他们用一份真情暖化一分冷漠,用一份沟通消除一份埋怨,用一份体贴融合一个团队。”可以说,东岭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以自己的诚信,吸引更多、更精的企业和人员加入到自己生机盎然的多元化经营产业格局中来,使集团越做越大越强,从而立于不败之林。

——匠心的产业链打造观。在东岭集团超常规发展中,他们始终坚持“做熟不做生,做专不做散,做大不做小,做强不做弱”的原则,经过参与这几家国有企业的改制,他们打造了一条坚实的产业链。宝鸡焦化厂生产出来的焦碳供给略阳钢铁厂,略阳钢铁厂生产的钢材送到西安轧钢厂深加工,成品的钢材通过他们遍布全国的网络销售,用卖钢材赚来的钱买煤,然后再把煤供给焦化厂……如今他们已形成了以钢铁冶炼及贸易和铅锌冶炼及销售为中心,两条足以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大大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打破常规的用人观。优秀的企业要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掌舵者必须有良好的市场开拓意识和必备的综合素质。李黑记常教育东岭人,要“容天下人”方能做“干天下事”、“用人先要能容人”。在这些企业的改制中,他们秉承这一文化底蕴,凭着大海般的包容心,解决了改制企业的用人问题。在改制中,东岭每个企业最多只去了五六个管理人员,他们大胆、放心任用原企业的领导和职工,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一些职工前期参与了围堵、上访,担心东岭正式进入后会“炒”他们,可东岭人却不计前嫌,任人唯贤,有的还被委以重任。

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曾撰文说,从东岭的做法“我们看到了改造国有企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益忻教授撰文说,东岭之所以能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最根本一条是因为他们打造出了一种“卓越的企业发展机制”。

采访结束了,我不得不从心底生发出许多感慨:

东岭是一种现象,东岭是一个奇迹!

东岭,令陈仓大地神话添彩!

东岭,让宝鸡夜空星光璀璨!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春天的鸽鸟正在奏鸣!让我们共同期待,东岭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期待,从钢铁世界里走来的东岭人,给我们世间再添新的神话!

东岭集团住宅小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1/20050126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1/26/24507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