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西安“城中村”何去何从

2023年10月06日

一个个日益游离于现代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外的村落,在为外来劳工提供廉价租房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却日益成为城市的“毒瘤”和“痼疾”。

搬离西安市西郊西十里铺村一年之内,我曾经不止一次回到这个给我在这个城市第一个窝的“城中村”中,看望依然在这里租住的姐姐。

每一回,“十里铺”总在建设,听说要拆迁的,把楼房加盖得更高,也不管什么质量,只要能把房屋的间数和面积增加到足够多。楼房挨得很紧,楼间距多不足一米,有些地方甚至只有五六十厘米,被称为“握手楼”、“亲嘴楼”;认为近期内拆迁不了的,则在翻建以前的危楼,盖得更结实,做好长期居住和出租的准备。

2005年元旦期间,我再回“十里铺”。建设工程则铺得更大,除了几家仍在加盖翻新楼房的,全部的路面几乎都被挖开,重新铺设下水管道,堆积的泥土堵住了出入的路口,村民们说,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使得村子环境卫生急剧恶化,下水道常常堵塞,路面破损,不修实在不行了。

走进我曾经租住过的庭院,狭长的巷道内,来来往往的依旧是同居的学生,结过婚的小白领,谋生的民工,做皮肉生意的洗头妹……朝上看去,在纷乱的防盗网、晾晒的衣服上面,仅能看到“一线天”。

房东老太太正在挨家挨户催收房租、水电费,她的大女儿忙着疏通下水道,二女儿则在呵斥着归来的小商贩们摆好三轮车,儿媳妇和一帮人在楼梯口打麻将,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租赁房屋和“打麻将”成了她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并不适宜人居的环境

走在污水横流的巷道,我突然想起我那间住过三年的简陋的房间,一张40元的床,一个跟随我流浪过很多地方的行李箱,一盏台灯,一个脸盆,这几样物件,对这里租住的许多人而言,就是全部的家当。然而,对于低收入人群,这里却是暂时合适的居住地,仅此而已。

姐姐告诉我,一年之内,她已经丢失了3辆三轮车了,有一辆已经被推出院子了,人醒了,追出去,小偷跑进了一家院子,人就是村子里的,抽大烟,时不时还明着勒索这些外来户。没办法,这些人都是寄人篱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村里最多一回一夜间12户被盗,桃园路派出所把人也抓了,可罚了款后又放了,这以后就没人再敢报案了。

“十里铺”比较小,所以远不比吉祥村、沙坡村、边家村、新桃园村等“城中村”那般混乱,在吉祥村,楼房紧挨的路两边开满了小饭馆和买卖旧货的商店,旧货店老板称,这里的人员流动频繁,卖出去的旧家具几个月后就又买回来了。绕过巷子,路上是一长排发廊、按摩中心,还有各色酒吧、网吧、舞厅、卡拉OK厅等。旁边的药店纷纷打着“情趣用品”等显眼的招牌。“城中村”内,已俨然形成一个局部的产业链。

租住在“城中村”的朋友说,一年被抢3次算是少的,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过被盗被抢的经历。西安市公安局调查显示,在西安市发生的各类案件中,发生在“城中村”的案件占全市发案率的70%。不仅如此,在西安市及各区县工商、卫生、文化等部门进行的各类检查中,经常发现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作坊就隐匿在城中村的某个角落,没有任何证照的黑诊所、黑网吧也随处可见。

“城中村”已成为滋生犯罪的“温床”,想到这里,我不禁为姐姐一家人的处境担忧起来。在这个还算比较平安的小村庄,她们能够坚守到何时?!可离开这么个村子,她们又能去往何处?!

市场供需撑起城中村

在西安,像“十里铺”这样的城中村大大小小有187个,其中二环以内55个。那么,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历程中,这种以牺牲村内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周边发展、削弱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损害城市发展潜力的“城中村”现象,何以坚挺至今而不衰呢?

首先,城市扩张带来的结果是遍地的拆迁和重建,那些已完全或基本失去耕地的村民,在得到一次性补偿的一笔钱后,农业就不再是他们的营生了,除了租赁房屋,做点小本生意外,似乎没有了别的生活方式。所以,“出租”成了城中村村民赖以生存或积聚财富的重要或首要内容。

其次,西安市总人口近741万,市区人口约400万,市区非农业人口约300万,市区的农业人口约有100万,从这100万中减去“城中村”原有农业人口约20万,那么,在西安市内就有着将近80万的外地农业人口,再加上数万名正在上学或在西安就业的学生以及其他原因无房的西安人,西安寻求租廉价房者至少有近百万人口。

供需的强大结合力,支撑西安“城中村”久盛不衰!

无法回避的改造困境

专家认为,“城中村”已不单纯是一个建筑群或者住宅区的概念,它在为外来劳工提供廉价租房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却日益成为阻碍城市化发展的“毒瘤”和“痼疾”,代表了一种落后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

根据西安市城市建设规划,西安市2003年开始对首批确定的14个城中村进行试点改造,2004年城区城中村改造则全面铺开,并于2004年4月21日施行《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然而,一年过去了,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收效甚微,反而出现不少因土地拆迁生发出的群体性事件。

西安市莲湖区拆迁办汪军平指出,目前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面临诸多困境:比如产权困境,西安市原住农民土地产权的特殊性,给改造带来困难;规划困境,目前“城中村”开发强度太大,市政公用设施欠帐较多,开发商不愿意接手开发;拆迁补偿困境,“城中村”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租金收益,因此提出的补偿数额都很大;土地供应困境,城中村改造中,政府提倡、鼓励易地置换,加剧了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本报记者 刘公望

上篇:医改十年近半百姓为何看不起病?
下篇:三个老百姓的心里话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1/20050128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1/28/24513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