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鲜
书籍伴随我走过了困顿而饥肠辘辘的少年时代,引导我走出了亲切而贫穷的小山村,走上了父老乡亲羡慕的工作岗位。
对于一个山里的孩子来说,在“文化大革命”年代,爱读书无疑是一件十分不幸的事。
记得那时虽没有上学的课本,但由革命样板戏改编的连环画册却是有的。于是,看“小人书”便成了我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尽管一本连环画才一毛多钱,但对我来说,拥有自己的“小人书”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为了看别人的一本“小人书”,我用自己弱小的身躯,帮有书的同学家打过猪草、拦过羊、推过石磨,可怜兮兮地,就是为换那一睹为快的读书权。其实,小山村里能看到的也就是《红灯记》、《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有限的几本书,但我们却把它们看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四人帮”倒台了,我也上了中学。然而升入中学的喜悦很快就从我们脸上消失了,因为中学还是没有课本,全校仅任课老师和几个同学手中有旧教材。这样,每天晚上,我们几个同学便围着一盏小煤油灯,就着借来的一本教材,抄写课文。第二天清晨,当我们捧着自己手抄的课本朗读时,心里十分高兴,读得也十分认真。
学校有个小图书馆,里边有不少“十年浩劫”中劫后余生的书籍。于是,跑图书馆就成了我中学时代的最好记忆了。《吕梁英雄传》、《创业史》、《苦菜花》……等等好书,那时候,学校参加社会劳动的时候很多。每每此时,我就主动应下给校办农场放羊的活计,因为这个差使可以不随班到几十里外的山里头修梯田、挖林带。等到参加劳动的大队人马一走,诺大的校园,就剩我一个人了,我将羊赶到山坡放牧时,读着那一本本令我爱不释手的书,身心难以言表的愉悦。就这样,我读呀读送走了一个个贫穷而苍凉的日子。书籍把我引向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
很快,我就从中学毕业了,加入到了父老乡亲的劳动行列。心中常想,什么时候能再有书读,那该多好啊!一次,母亲让我提了一篮子鸡蛋上集去卖。卖完鸡蛋,顺便去百货商店称盐。可一进商店,见货架上还有书籍卖,我的脚步便挪不动了。最后,终于经不住诱惑,用卖鸡蛋的钱买了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盐自然是无钱称了。当我忐忑不安地回家说明情况后,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摸了摸我的头,就又忙她手中的活计了,但我分明看见母亲转身时,眼里闪闪发光的泪花。那一月,我们全家人吃了一月没盐的饭菜……
现在回想起来,那缺书的年月确实很苦很苦,但那时的生活却留给我印象最深最深,她教会了我应该怎样过好每一天,也让我每每在懈怠时能徒生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