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坡
三国时的诸葛亮,真正属于“大展经纶补天手”的人物。史称其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将其与名相管仲和萧何相提并称。民间更将其完美成智慧之化身。其纪念地多,如南阳、勉县、成都都有武侯祠,歌颂诗文联语多,武侯祠之联,美不胜收。在这些名联中,有两副颇富哲理的出类拔萃者。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此系南阳武侯祠联,为清代咸丰间南阳知府顾嘉蘅所撰。顾是襄阳人,襄阳有古隆中,相传为诸葛亮的隐居地,可他在南阳为官,当地人要他说明南阳的卧龙岗是诸葛亮隐居地,顾嘉衡明知其说法不对,又不好拂其意,于是就写了这副楹联。上联写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而鞠躬尽瘁,下联为诸葛亮的隐居地襄阳南阳之争而发出感叹,寓意深邃幽默,富于哲理。
另一副是成都武侯祠中赵藩所撰之联,最为脍炙人口。联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联赞扬诸葛亮用兵西蜀的特点,攻心为上,如七擒孟获;下联写诸葛亮用兵,善于“审势”,“审势”即审察客观形势,其东和北拒的政策,治蜀以严的策略,终于使三国鼎立之势形成,又使“天下未乱蜀先乱”的西蜀安静了下来。该联言简意明地说出了治国治军之理。既是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对统治之术的高度概括。
该联的作者赵藩是云南剑川人,清末曾任四川按察使,写这副楹联时任四川署理盐茶道使。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日,他的学生岑春煊任四川总督,一上任就大肆镇压人民,他重兵围袭成都周卫乡场的红灯教,肆无忌惮地屠杀“敢于抗官”的农民。赵藩虽为岑的老师,却是岑的下属,不便正面劝阻,遂作此联悬挂于武侯祠,并于翌年(1903)游春时,请岑春煊到武侯祠赴宴,希望其看到此联而有所悟: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不审势即宽严皆误。谁知岑春煊见此联而大怒,赵藩竟被撤职。岑后来任两广总督,依旧用治蜀之严法治理两广,引起人民不满,且得罪了皇亲国戚,被削职为民,至此,岑方悟出其师作联之深义。宣统三年(1911),岑被起用到四川平息保路风潮,他从赵藩的对联中吸取了深邃哲理,终于事遂人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