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世纪之交以来,陕汽集团以战略制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屡见报端的知名企业。
但是,翻开陕汽3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陕汽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是战略运营使陕汽渡过了一个个难关。
1990年,陕汽也曾濒临破产边缘,受到人民日报曝光和当时国务院领导的严厉批示。危急时刻,张玉浦临危受命,肩负起厂长的重任。从此,陕汽在夯实管理基础的同时,走上了战略制胜的道路。当时的陕汽,困难重重,从何处着手?多年在陕汽摸爬滚打的张玉浦,深谙症结之所在——是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导致企业陷入困境。他果断决策:停止并非企业长项的轻型车生产,卖掉饭店和大厦,摈弃不切实际的多元化经营,发挥企业优势,一心一意经营重型汽车;他紧紧依靠全体员工,从观念更新入手,激发员工的市场竞争意识;从机制改革入手,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积极性;从干部作风抓起从严治厂,严明纪律,强化管理。仅用两年,陕汽一举扭亏为盈。又经过两年的发展,陕汽脱颖而出,1995年被国家统计局和陕西省政府分别命名为“明星企业”。
在世纪之交原重汽集团解体重组,重庆重汽、济南重汽和陕汽“三兄弟”变成竞争对手。在技术趋同、产品同质化、没有营销队伍、企业实力远不如人的激烈竞争中,张玉浦敏锐地意识到,三家都生产经营“斯太尔”这同一个产品,光靠甩开膀子硬拼不行,必须在品牌战略上更胜一筹。因此他发动全厂职工大力开展“双优”工程,在市场上牢固树立起同行业质量最优、服务最优的品牌形象,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竟然后来居上,在15吨以上重型卡车市场的占有率连续保持第一名。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