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向沿海房地产泡沫发出明确“降温”信号后,一周以来,国内外公认的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典型城市正试图令楼市“软着陆”,炒房者和开发商已经感受到了国家房地产政策信号的震撼力,一批已经获利不菲的炒房者正在悄悄撤退。
但正如社科院研究房地产金融的专家尹中立所言,“上海近期出台的政策力度并不大,恐怕难以达到中央确定的目标。”房价迅速下跌仍只是一个期待。尹中立断言,未来可能会有更为严厉的调控措施出台。
炒房者:人心浮动多数急于脱手
上海市政府的“房地产新政”出炉后,炒房者人心开始浮动。在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部分已获利不菲的炒房者选择趁早“落袋为安”。地产市场研究中心的李煦指出,3月7日至今,上海二手房的抛盘量有所增加,尤其在二手房转让营业税新规实行的前三天,二手房的放盘量比平常多了10%。
李煦说:“根据营业部反馈回来的消息,部分业主选择出售确实是出于政府调控措施的考虑。”此外,某些挂牌出售的二手房多次调低出售价,反映出业主急于脱手的心态。
不过,担忧的心理并未占绝对的上风,二手房市场出现了“拉锯战”的局面。李煦介绍,为弥补加征营业税等带来的损失,一些业主调高了二手房挂牌的报价,涨价幅度基本上是营业税等税负的收取比例。不过,这种做法并未完全奏效,购房者并不买账。
对新征的营业税等,部分业主选择了保守的应对策略。在调控措施出台后,一些业主将出售盘改为出租盘,打算过上1年时间以后再脱手,以规避相关的税负。不过,据李煦介绍,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脱手,出售和出租两部分的业主比例大约是7比3。
地产商:上海家化迅速抽身房地产业
不仅购房者人心浮动,包括开发商在内的房地产投资者均为楼市的风险动容。
3月8日,上市公司上海家化(600315)发布公告,公司已将所持有的上海家化兴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的股权全部转让。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房地产行业管理难度较大,与公司主营业务关联度不高。
事实上,抽身出局的上海家化是大赢家。2002年该公司入股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出资额仅为360万元,而此次转让价高达860万元,依然有公司愿意接盘。
然而,房地产“大腕”已发出了警告。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3月11日在公司官方网站的网聊中坦陈:上海的房地产现在就像一块烧红的铁。他指出,上海人对房地产的热情正如1999年美国人对网络经济的热情一样。网络经济的泡沫已经消退,成百上千的公司和数以亿计的资金灰飞烟灭。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味道也日益强烈。潘石屹认为,如果在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增加供应量或者提高供应的预期,对当地市场的影响将是立竿见影的。潘石屹举例称,在1997年的香港,港府宣布要增加8.5万套房子的供应计划,房价随即应声而跌,一直跌到部分人“跳楼”。
银行:上海中外银行纷纷收紧房贷
由于最高法院的有关抵押房产的最新司法解释,使银行面临着贷款无法收回又不能变卖房产的坏账风险。于是,各大银行又开始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开刀”。其中,行动最快的仍是上海的银行。
最近两个月,上海各家银行纷纷抬高了个人申请住房贷款的门槛,对贷款总额、申请人户口等作出了不少限制。日前,上海银监局还召开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人座谈会,要求各家银行继续加强对个人住房信贷的控制。
不仅中资银行对房贷如履薄冰,外资银行也心存忧虑。上海外资银行对外籍人士的放贷政策开始收紧。上海麦格理投资机构收到的反馈信息显示,目前只有少数评估资质特别好的申请者可以拿到七成的贷款,大部分申请者只能拿到六成左右。
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冲击将不仅局限于银行体系。谢国忠最新的报告指出,一旦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价格下跌,中国经济将会感受到高油价带来的痛楚。他认为,此前,由于预期房地产市场会带来庞大收益,油价高企给中国整体经济带来的损失一直被掩盖。 (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