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北宋钧窑
钧窑瓷器的烧制始于唐,盛于宋,其窑址遍及禹州市多个乡镇。钧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东北隅,钧官窑所烧瓷器专供北宋后期皇宫使用,产品多为各式花盆及盆托、洗、樽等器皿。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各种色调,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纹和各种窑变的流纹。钧官窑瓷胎体较厚,胎色为香灰色,产品有“铜口铁足”之称。器物底部多数刻有一至十的汉字数码,并抹有芝麻酱色釉。其传世品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等。
钧窑之所以能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独树一帜,争奇斗艳,其最大贡献是在釉中加入铜元素,创造性地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打破了以往青白釉统治天下的局面;不像其他四大名窑色彩单一,是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突破。这种青中带红、灿如红霞的釉色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五、北宋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燕川村。因宋时曲阳隶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所产瓷器称为定瓷。
定窑瓷器的特征是:(1)胎体质细,色白,较薄。(2)釉色白中微闪黄色,光泽柔润,釉面上可见“泪痕”和“竹丝刷纹”。“泪痕”,是指瓷坯在上釉过程中,浸釉后坯体釉浆回流的聚釉现象,形似泪痕而得名。“竹丝刷纹”,是瓷坯在成形过程中器表旋削后留下的刀痕(平行细线),形似竹刷子刷过留下的痕迹而得名。(3)定窑白瓷装饰手法有釉下刻花、划花、印花及剔花等。刻画图案以花果、禽鸟为多见。构图饱满,线条清晰,主次分明,形象生动。(4)采用覆烧工艺,产品多有“芒口”。所谓“芒口”,是指定窑白瓷的盘、碗等圆形器皿,装窑时采用覆烧工艺,即碗或盘的口朝下放置,口边与匣钵接触,所以口边处一圈无釉,烧后露出瓷胎而称为“芒口”。因此,定窑有许多传世圆器精品常在器口镶铜、金或银以遮蔽芒口,使器物美观。
定窑为宋代白瓷之冠,五大名窑中以定窑传世品为最多。
(杨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