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韩城市晨钟村的集体资产不足3万元,人均收入只有200元。而到2004年底,集体资产已达到2亿元,拥有14个村办企业,年产值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0元,一举成韩城市的首富村。提起晨钟村的变化,村民说多亏他们的带头人——村总支书记吉章娃。
今年55岁的吉章娃,连续担任了30年的村党总支书记,他认为要搞活村经济,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他开始起家时,是依靠党员群众的信任干起来的,到如今有40名党员在村委会、村办企业中任领导职务。他给党员干部制定了“三不准”原则:即不准向村里借款,不准承包村企业,不准有第二职业。正因为如此,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才在村民中享有较高威信。依靠党支部一班人的团结和艰苦奋斗,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是吉章娃成功的秘诀所在。记得生产责任制初期,韩城要建新城区,刚好征用村中的土地,在失去土地后,村民的生存问题成了首要问题,但他敏锐地看到走发展商业、工业之路是晨钟村的长远发展方向。于是早在1979年,他带领大家以100元钱、100斤面粉和10斤油起家,在街上办起了全市第一家农民食堂,之后滚动发展,办商店、旅社、照像馆,逐步将村企业发展了起来,到现在他们已办起了建筑公司、预制厂、焦化厂、房地产公司等14家企业,成立了晨钟置业集团公司,固定资产已达到5000万元,安排近千名村民就业,年创利税1200万元。
村子富了,吉章娃首先想到的是为群众多办实事。前几年,他们在韩城新城区的香山路、人民路、金塔路等地建起了650套6万平方米的商业门面房,每年至少可以给村民带来600万元的租金收入,仅此一项,使失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000元,保障大家的生活。
2002年7月,吉章娃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村办企业暴露出种种弊端开始制约村经济的发展,他反复学习“十六大”精神和有关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下决定对村办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改革吸引了广大村民参与,一次募集股金达600万元。之后企业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顺利进入陕西乡镇企业主要龙头企业行列。他本人也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吉章娃担任村总支书记30年来,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安排了上千名村民在企业工作,而他的子女、亲属却无一人在村中企业工作。他常说,“办企业,求发展,就是为村民谋利益。”企业发展后,他与村委会一班人为村上建成全市一流的小学;从1985年起,对本村400名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设立奖学金,已累计发放100万元;投资60万元,建起了晨钟科技文苑,成为农民学习、娱乐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