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医院改制是时候了

2023年10月07日

□文/李曙光

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谁都可以得罪,惟独医生不能得罪。但现在的情形是,医生开高价处方药司空见惯,医患矛盾长期难以解决,种种问题产生的根源皆在于,现行医院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产权结构、竞争能力等许多方面需要改革。改革的目标在于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的途径是股份制。而这场关系每一个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需要政策、法规的导引,只有这样,才会使这项改革达致一种理想的效果。

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后一块堡垒——事业单位的改革有两个突破口,一是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另外一个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这里谈谈公立医院的改制。公立医院为什么要改制呢?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从管理模式来说,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在沿袭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医院机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是职能错位,政院不分。在传统体制下,公立医院无论大小,投资及运行补偿费用全部由政府包办,政府卫生部门管理医疗卫生行业,本应充当市场竞争秩序和医院消费者——患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者的角色,但是卫生管理部门作为各级公立医院的“总院长”,更多地扮演公立医院利益的总代言人,管理部门身兼裁判员和运动员职责于一身,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偏袒医院,导致失去公众的信任。

第二,从运行机制上来说,现行的许多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僵化,许多医院摊子越铺越大,国家财政支持乏力,使得一些医院“以药养医”,出现药品价格高、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开方提成、药品回扣、索红包、宰病人等屡治不绝的顽症。

第三,从产权结构来说,国有资产出资人虚置,政府拨贷关系不清,医院利益归属不清。出资人虚置使医院大锅饭盛行,名义上资产公共所有,实际上无人负责,管理成本高,浪费严重,资产闲置,人浮于事,缺少活力。国有医院人事改革多年没有实际进展,医院院长要解聘一名医生都非常困难。

第四,从竞争能力角度来说,许多中小医院面临生存危机,政府用于公共卫生的经费支出主要是养人,无力他顾,财政投入逐年减少,医疗设备陈旧,工作环境差,人心不稳,人才匮乏,陷入半死不活状态。

第五,从社会需求来说,现有公立医疗机构定位和结构雷同,服务内容和模式单一,服务质量低劣,患者满意度低,不能满足社会工作对医疗和公共卫生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当年SARS危机的爆发使得上述弊病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暴露无疑。很明显,传统的医院体制和机制已不能适应中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公立医院的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公立医院的改革方向是市场化和股份制,也就是说,在保持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公立医院的前提下,大多数医院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变成营利性组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益,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能力。

医院改制的模式有以下几种:MBO,国有民营,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合作,公司制等等。在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医院改制案例。

重庆博康医院(其前身为渝中区第五人民医院)是中国第一家公有转股份制的医院,2003年2月20日挂牌成立。

2004年3月上海成立了首家中外合作的营利性医院——和睦家庭医院,上海660多家公立医院中有200余家与外资合作。

在河南,中国首家经营国有医院的股份制管理公司——河南新乡华源中原医院管理公司4月19日挂牌成立,对新乡中心医院等5家医院实行民营集团化管理。

在浙江,民营医院已达70余家,占医院总数的13.8%,医疗产业投入达100亿元。这说明,医院的改制已不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而是自下而上的大势所趋。

为保障医院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府应考虑采取如下政策:一、在产权界定上要严格评估和界定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转制医院职工的社会保险和离退休人员费用应从转制退出的资金中优先保证;三、对医院采用MBO方式的,要严防不规范融资渠道;四、对改制医院在税收政策上要采取一定期限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民营和营利性医院的发展;五、国有民营和中外合资合作医院应实行自主的人事用工制度和分配方式,而不能走计划经济下事业单位的老路。

总之,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快出台医院改制的政策法规,使得医院的改制依法进行,使改制医院在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能够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上篇:“维权过火”不等于敲诈勒索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4/20050405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4/05/26318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