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工是“家庭保姆”的正式称谓。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使用保姆被当作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受到非议。改革开放后,在政府政策和市场双方面的作用下,家政工逐渐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职业群体”。
受到特殊经济地理环境的影响,西安市的家政工人群体具有以下一些区域性特点:
去工业化——一个离开大机器工业,退回家庭(自己的或别人的)的过程。西安市的军工企业集中,在军转民的过程中,下岗人员相对较多,就业竞争压力大,与男性相比,女工面临更大的再就业挑战,对大多数女工来说,做家政工是她们迫不得已的选择。
边缘化——与南方家政工队伍中,农村进城妇女较多的实际情况相比,西安家政工的构成以下岗女工为主,年龄较大,多属于“4050人员”。下岗和再就业使她们从所谓的职业中心(大企业工人)走向边缘(非正规就业),家政服务工作使她们产生了较大的职业心理落差,自嘲为从“主人”走向“仆人”。
女性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向家政行业集结,家政工中的女性比例高达85%以上,已经形成新的职业性别隔离。
去权利化——失去原有大企业的工作岗位,这些下岗女工们不仅面临着经济、社会与家庭的多重挤压,也失去了法律对其劳动权利的保障,这一去“权利化”过程与雇用双方从“劳动关系”到“劳务关系”的过渡同步。
与此同时,职业歧视;弹性工时延长;没有休息日;工资不合理;行业标准缺失;中介管理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也困扰着家政工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郭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