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菊与刀的悖论

2023年10月07日

屈超耘

美国人类学家本鲁思·尼迪克特于1946年写关于日本的一本书《菊与刀》,最近在中国出版后,立即受到普遍注意,评论蜂起,认为它虽然写于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距今已近一个“花甲”,但其中的不少分析,对研究今天的日本,仍有现实意义。有文章概括说,此书写出了日本的民族灵魂,说“菊与刀的不可分离,菊与刀的相得益彰……二者如影随形。”说此书准确地把握了大和民族的实质,使人看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底色与基调。

把书定名为《菊与刀》,是很符合日本的情况的。该国的皇室徽记为十六瓣的菊花,而象征军队道德准则的是始于镰仓时代的“武士道”精神,代表此种精神的是武士们腰间佩刀,以示英武。对于菊与刀,我们人人熟悉:菊花迎秋风而绽蕊,表示了精神的圣洁、坚贞和高贵,是东方人十分喜爱的花卉。日本皇室选其作为徽记,是具有道德意义的;而刀,谁都知道它是保卫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有力武器。日本人很聪明,崇尚菊和刀,应该说是有识见的表现。只是让我大惑不解的是,近百年来,该国的所作所为,并非菊与刀的和谐统一,而是两者的分离与相悖,甚至到了把菊当成口头表述的空物而行动上陷入“刀崇拜”泥沼的地步。打开一部日本近现代史,我们很少发现因外国、外族侵略他们而用刀英勇杀敌的事件,有的却总是用它作为侵略别国的武器。远的不说,别个国家也不说,只说它对中国的侵略罢:1931年9月18日,驻扎在我国境内的关东军,蓄意炸毁南满铁路而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部队的“北大营”开枪,挑起了“9·18事变”;1932年11月28日午夜,日军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对我上海驻军发动猛烈的进攻,酿成“11·28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诡称其士兵“失踪”要进宛平城内搜查,遭到理所当然的拒绝后,就向城西卢沟桥中国军队发起攻击,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同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逢人便杀,见房就烧,奸淫掳掠,无所不为,进行了长达40余天的大屠杀,集体枪杀和活埋19万中国人,零星被杀的居民仅收埋的尸体就有15万具。凡此种:日本所崇尚的刀,并不是自卫的,而是用来杀别人的。当然,日本军人的刀也有所谓“自裁”的时候,这就是1945年它无条件投降时,一些军人在“武士道”精神支持下,拔刀向腹,表现了“死硬”气魄。然而最有意思最具讽刺的是,当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刀锋指向中国人的身躯时,并没有忘记其皇族的徽记:菊。那个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就是菊的“体现”。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问题不在于它干下了罪恶行径,(这是极而言之)而在于正确面对、正视这种行径。设若在事后能够忏悔、谢罪、赔偿、改正,还是能够被人原谅的。和日本共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就属此类。它不但在大战结束后,向被侵略国家真诚表示道歉并给予赔偿,还教育国人永远记取教训,其总理向波兰人下跪,就充分说明这一点,佛教禅宗有句话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日本也能像德国那样,向被侵略国家和人民认罪、道歉并赔偿损失,自然也会像德国一样“立地成佛”的。然遗憾得很,他表面上也喊和受害国家和睦共处,实际上屠刀一直未放。不信请看过去的一些内阁大员参拜有供奉大战犯东条英机等人的靖国神社还着羞羞答答、偷偷摸摸,到了小泉当首相,竟公开地、大张旗鼓地一连数次去参拜。;过去该国就多次修改历史教科书,但还不敢明目张胆,最近的修改就明朗到把侵略作为“帮助”了;过去他还批评国内极右翼势力企图恢复军国势力的活动,现在却倒打一耙,说中国在国内宣传“仇日情绪”。凡此种种的不放屠刀行为,和天皇的徽记菊,形成了滑稽和讽刺。

由于要说刀,我忽然想起了一件往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军十六军副军长魏炳文将军,从日本人田川大足手里缴获了一把残杀过中国人的刀,即所谓“武士道”精神的佩刀。1949年,他去台湾也把这把刀带去。谁知这事被日本有关方面知道了,便多次派人买它。按说,一把旧刀是不值几个钱的,可日方由于害怕持刀者不卖,便一再加价,最后把价加高到100万美元。买刀一事,本来就叫人费思量,把价升到100万美元这么的天价,自然就更令人难于理解了。原来,日本有关方面出天价买这旧刀,不为别的,就是要想买回去“毁尸灭迹”。令人高兴的是,魏炳文一家却坚决不卖,他们说这把刀有纪念意义:它是日本军队杀害中国人的铁证;它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实物,它是教育中国后代人不忘祖国被侵略的活教材。1997年冬当“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日时,魏炳文将军的小儿子魏亮,把此把刀拿出来公开展览,人们这才知道这把曾经治满中国人鲜血的日本军刀的价值所在。于是,我不由得这么想:不是说日本人的菊与刀是不可分离、相得益彰、如影随形吗?我却通过魏炳文将军家的这把日本军刀,解读出了菊与刀的相悖点。

正如本鲁思·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说的“和西方比起来,信仰基督教的民族有原罪感,他做错了,知道自己有罪就会承认,就会忏悔。日本的耻感文化,就是做什么事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羞耻之别。他作了恶,犯了罪,只要这个事没有被发现,没有被揭穿,没有让他感到羞耻,他就不会认错。”说得对,日本人以天价收买魏炳文家里那刀,就充分证明了这点。他们之所以买它,就是怕侵略行径被揭穿;如果高价买回它,就不怕被揭穿了。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从各面揭穿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罪行,揭穿得越彻底越好。只有把其揭穿得有了羞耻感,他才能真正的认罪。否则,他永远都不会认罪的。正是为了揭穿它使其有羞耻感,我才写了这篇《菊与刀的悖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种树史官梁鼎芬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4/08/26330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