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年文物流失知多少

2023年10月07日

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有关人士透露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全国共发生36起馆藏文物、寺庙文物以及田野石刻被盗案件,其中,只有7起案件被侦破,破案率仅为20%。在这36起文物被盗案件中,共丢失各级文物223件。案件发生率比去年上涨了近8成。

一边是盗窃的猖狂,一边却是走私和倒卖的猖狂,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用“失控”二字来概括2004年的中国文物保护局面。

盗墓挖坟变产业

“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成万元户”,这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中国一些文物宝藏丰富的省份的一句顺口溜。现在,这几个文物大省,群体性的盗墓挖坟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在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以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余起,被毁古墓20余万座。即便是一些体积庞大的地上文物也未能幸免,其中包括著名的河南龙门石窟唐代立佛。

2004年11月,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打击文物走私展。展览展出的包括早期恐龙蛋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汉代的陶俑、清代的龙袍等展品,每一件背后,都有一段苦涩的“流浪”故事。

来自中国海关的资料显示,近10多年,仅广东深圳海关就查扣走私文物近3万起。而这仅仅是在海关对于出境货物5%的抽查中发现的。

文物走私成一条龙

中国文物的流失,已经形成国际化一条龙“经营”。从盗掘到走私,直至出现在国外交易市场,常常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说。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物在国际市场渐渐热起来后,英国一个著名的古董商人家里,就挂上了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这个故事被当成传说在文物收藏界中屡次被提起。

直到1994年,当英国警方破获一起盗窃走私文物案,查扣7个集装箱6000件中国的文物时,代表中国政府前往英国索回这批走私文物的专家们才在那栋豪宅里亲眼看见了这幅地图。

2004年5月,安徽省公安厅侦破了一起特大盗掘古墓葬、走私、倒卖文物系列案,捣毁了6条文物走私通道。

但几名国际文物贩子的供述令警方吃惊,在他们长达10余年的走私活动中,文物出境从未被查获过。

文物走私“三招”

案件审理中,文物贩子交待了惯用的几条走私文物出境的方式:一是自己携带出关。文物贩子用纸箱包装好从内地收购的文物,将其放在汽车后备厢中,然后开车通关前往港澳地区。二是通过“文物带工”出关。由于文物走私贩卖猖獗,一些专门携带文物出关的“文物带工”也应运而生。三是通过菜农出关。文物贩子将文物交给经常往来内地和港澳地区的菜农,让其将文物放在菜农的背篓中,每次付给菜农100元-200元报酬,文物贩子尾随其后。

据犯罪分子交代,这种方式走私文物出境的“成功率”非常高。

行内的人都知道,因为冬天昼短夜长,农村人夜间很少相互走动,因此冬天是盗掘和走私文物的主要时间。由于长期在民间行走,很多文物贩子只要凭地形就可以初步断定哪些地区地下有文物。而春节期间又是各进出口岸最繁忙的时段,每天要从数亿元的出口货物以及潮水般进出境人流中查获走私文物,谈何容易。

一位文物商人用“挂一漏万”来形容中国海关截获的走私文物。海关总署缉私局一名官员告诉笔者,近年来,我国文物走私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人随身携带少量文物,发展到通过集装箱夹藏,以及通过邮递快件渠道大批量多品种走私文物出境。走私者成分日趋复杂,走私流向主要是韩、日、美、英等国。

这位官员称,近两年,各海关在重要航线配备了先进的监测仪器,增加了专业的检测人员。但这位官员同时承认,对于一些经过伪装后出境的文物,查获率依然不高。

上篇:记忆中的河
下篇:故宫运台文物迟早要“回家”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4/20050411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4/11/26338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