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强龙斗不过地头蛇
在陕西建筑市场,中天五建、江都建设西安公司、广厦建设西安公司这外来的“三大巨鳄”,垄断了陕西70%的建筑市场。在西安市场,“三大巨鳄”每年均以10亿元左右的年产值让本地企业难以望其项背。中天五建从1997年建设西安城里的标志建筑——凯爱大厦,而一举鲤鱼跃龙门,2004年度“西安市优质工程雁塔杯奖”63项获奖工程中,中天五建承建的新源科技苑、唐园新苑等12项工程被评为“西安市优质工程雁塔杯”,是获奖最多的单位。江都建设从1999年改制重组以来,便迅速拓宽局面改天换地,这支建筑铁军,在短短4年时间,声名鹊起。2004年在陕西先后获“扬子杯”优质工程5项、“雁塔杯”6项,省级文明工地4项,市级文明工地4项。并稳稳占居陕西省外地施工企业第二把交椅。另外一个值得关注和探索的现象,则是1999年才进入西安市场的“新军”浙江广厦建设集团西安公司的异军突起。
在外埠企业强劲造势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陕西本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节节败退。以西安建筑工程总公司为例,其下属六个分公司一年在西安市场工程承接量的总和不到中天的一半。观念的差异导致陕西本地企业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局面。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东南沿海(尤其是浙江和江苏等)地区有势力的建筑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在金融业的大力支持下,瞅准陕西建筑市场,纷纷来陕承包工程。当年,中天副总裁赵向东当年对陕西市场难以进入的抱怨:“当时的地方保护主义让中天连这个市场都无法介入!”随着陕西建筑市场进一步的规范化、秩序化,清单报价、低价中标的招、投标管理模式已不复存在。“一事同人”的待遇使外埠建筑企业在短短的几年间一步步吞噬本地企业的市场,形成今天“三大巨鳄”领衔陕西建筑市场的格局。一些大的建筑工程从此便被外埠企业垄断,如3月18号,正值江都建设西安公司成立五周年之际,当日江都成功连中两标:法士特(FAST)传动有限公司钢结构厂房,59000平方米,土建中标价2236万元;长安大学高层商住楼,31层,38000平方米,中标价5820万元。总建筑面积97000平方米,总标的8056万元。“别人的运气好!”陕西本地一建筑企业负责人听说江都连中两标后发表感慨。我们为什么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外埠企业是靠什么“魅力”一步步挤压本属于本地企业的市场呢?
跳出建筑做建筑
以品牌为平台,以产业为支撑,以文化为先导,以资本为后盾的广厦建设集团西安公司,在陕西市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前后仅用了短短的4年时间。广厦坚持“跳出建筑做建筑”的经营理念,从1999年开始在陕西以建筑施工切入市场,迅速拓展市场并树立绝对主力形象,继而在2002年挺进房地产行业,连续独立投资开发建设包括占地1000亩大盘在内的两个房地产项目,广厦建设集团沿袭广厦传统的“大而全”模式,在西安市场成功地进行了身份置换,在占领建筑市场的同时,也成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范围内较大的房地产投资开发商之一。对于这种转换,用西安公司总经理郭竞赛的话说,当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改变形象,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后,“广厦”的企业形象得到优化。广厦建设集团西安公司的发展,首先应该归功于“广厦”固有的强大品牌和实力为依托,“广厦”雄视全国的“大建筑”模式,使广厦建设集团西安公司跳出单纯生产经营的轨道,确定多元化的经营控制理念,将核心资源和产业多元化结合起来,走“以投资换身份、兼并换市场”之路,在做大建筑业、房地产业等支柱产业的同时,实现了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天集团在承建建筑工程的同时,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目前,中天以房屋建筑、房产开发、交通路桥为主要业务板块,具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权。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机电安装、市政工程、公路施工、建筑装饰等7项壹级资质,在西安市场平均每年承接10亿元的工程量。“外埠建筑都是股份制,企业体制活,加上别人都是设计、咨询与施工的一体化经营,与石化、交通、电力、水资源工程、环保等多种类型的科研所实行多种形式与内容的联合,而陕建总下属10个公司现在还都是国企,业务几乎还是单一的建筑施工。中天1996年就实行了改革,十年后的今天,陕建才准备在五建实行试点改革,但具体怎么改还不清楚。”省五建劳务科工会主席尚敏4月15日对记者说。
尊重人才依靠人才
中天受益最大的就是整合观念,广纳人才。其实中天以前也是一家老企业,负担重,基础差,在1993年前还是亏损企业,几乎没有什么资金可以利用。直到1996年,浙江把中天作为国企改革的试点企业,才打破了企业发展的束缚。“人是中天最宝贵的资源”,中天信奉着这一理念,并为这一理念的实现不懈努力着。这些年来,为了快速占领市场,中天集团敞开大门广纳人才,每年引进40至50名大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集中培训与学习,然后分到施工第一线,并实行拜师制。每个大学生由一位有经验有专业水平的管理人员传、帮、教,既学技术,更学作风。集团现有员工3万余人,有职称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管理人员3000余人,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名,其中博士、硕士12名,企业的人才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储备。“营造创业的氛围,提供成才的‘平台’,是中天集团激发职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天集团董事长、总裁楼永良说:“集团每年都要提拔10名左右大学生进入各级领导岗位。在中天集团,论资排辈没有市场,优者上,劣者下,一切只看能力。”在中天,如今年轻人已挑起大梁,中天集团的部门以上负责人及主要项目经理80%以上是30岁左右、有文化有专业水平的年轻人。目前,中天集团已培养出10名享誉各地的名牌项目经理,其中有3人被评为部级或省级劳模。今年初,集团评出20位优秀员工,21人获贡献奖。“‘以人为本’说到底不仅仅是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关心职工、依靠职工,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为职工提供一个良好、合适的事业平台,并给予这一岗位合适的价值体现。让职工有合适的事做,并拿到应得的报酬,这就是最基本、也是最实际的‘以人为本’”,广厦集团董事局主席楼忠福说。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广厦建设集团西安公司充分发挥运用“以人为本”的统领作用,把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激发职工工作热情和创新潜力,力求在实现企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职工自身的价值。陕建五公司一负责人说:“陕西本省的企业在效率低下、人员臃肿情况下,只兼顾公平、不突出效率,不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造成人才大量‘东南飞’。让人在痛心疾首之余,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谁能升起谁就是太阳
1996年以前,中天五建在陕西市场并没有优势,一切从零开始。用总经理赵向东的话来说,当时的地方保护主义让中天连这个市场都无法介入。然而,契机就产生在西安市的建筑企业的一次工程败笔上:在西安凯爱大厦施工项目中,由于施工工地过小,西安市市建总以无法正常施工为由中途退出,中天承担这个烂尾工程,其结果是施工现场被评为文明工地,建筑项目同时成为样板精品。从此,中天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并迅速壮大。随后的几年中,以中天为代表的外地建筑企业迅速壮大,仅浙江中天一家企业每年就分走近10亿元的市场份额,而外地企业同时占领陕西市场份额的2/3。留给本地企业的三份之一市场,由陕建总公司下属的10个分公司和西安建工的6个分公司等400多家地方建筑公司争抢,可谓僧多粥少。曾经一度辉煌的本地品牌,在旧有观念、旧体制的束缚下渐渐失去了市场。“我们的技术与施工质量不比别人差”,陕建总公司一负责人说。“但陕西建筑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施工手段、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外埠建企均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安全隐患见差距。2004年陕西建筑工地施工发生事故40起,死亡50人,分别占到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62%和67%。而这些安全问题几乎全出在陕西本地企业身上,外埠建企安全事故为零。
其次,陕西建筑企业承建的工程质量也存在问题。2004年西安市查处的15个不合格建设项目中,陕西本地企业承建的就有12项。而与“2004年全国质量管理奖”获得者——“创优大户”中天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多年来,中天在“每建必优、精细管理”的方针指导下,年施工面积超500万平方米,工程优良率达92%以上。几年来创出鲁班奖、国优银质奖、建设部优质样板工程等国家级荣誉20多项。
再次,环保方面也存在差距。在记者调查中,虽然所有建筑工地都有醒目的防尘措施的标语,可省内外企业有明显的差距:进入西安北郊未央路与凤城二路十字中天经发大厦建设工地,不要说建筑垃圾,就是烟头也没有一个,更不用说敞开式作业。可我省的一家建筑企业在西安北郊肖家村蓝天大厦建设工地,搅拌机停在路边,占道不说,而且建筑污水使行人还要绕道而行。“我们在房地产招标中,一般都选择外地建筑企业,主要考虑的是外地企业的品牌效应,外地企业的技术比较好,安全措施又有保证。”西安一房地产开发商负责人何光耀告诉记者。
为“自救经营”寻找出路
“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南沿海,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国企改革的阻力较大,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大部分企业管理模式陈旧,超前意识淡薄,历史债务较多,资金运转困难。”中建三局一姓付的女士说。外埠建企几乎都是股份制,而陕建总下属的10个分公司还是单一的国企性质。“国企的激励效应不明显,按资论辈的现象还很严重。而在中天等外埠企业,不管你是硕士还是博士,无法带来效益就请离开,但在国企中能做到这点吗?”陕八建一负责人问记者。
“我们的观念竟然落后到了这种地步,苦口婆心劝企业改制,他们竟然在‘谁来当法人,谁占股权大头’这种问题上闹得不可调和,最后是宁当鸡头,不做凤尾,都放弃了让企业重生的机会。”一位在建筑行业干了四十年的国家干部痛心地说道。记者从西安市市建委建筑业管理师树海处长那了解到,截至目前西安市本地企业数量共398家,其中一级25个,二级46个,三级294个;但却没有一家特级资质企业。不改制,就无法提高现有市场竞争力,这是一条不争的事实。记者获悉,浙江广厦曾有意收购西安市建总公司旗下的一家企业,承诺解决公司所有职工并提高职工待遇,当时西安市建委建管处就极力撮合,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连职工大会讨论都没上,这个并购计划就不明不白地在几个老总的办公室里流产了。
“外比中天、内争一流”江都西安公司的这一口号,使江都在短短的5年时间,形成了西安建筑市场“三足鼎立有江都”的局面。我们本地企业是不是应该学习江都的这种创业精神?是不是应从市场节节败退的现实中,找出原因,大胆的进行机制改革,如果我们的企业还用陈旧的观念看待问题,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消亡。 本报实习生 薛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