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县高渠乡高渠村是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小山村,有80户村民。前几年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人均年收入仅560元。自2000年以来,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村经济开发办积极扶持村民种大棚蔬菜、发展养殖业、栽种苹果、引资办厂,逐步将村民引上走产业化致富的康庄大道,现在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2800元。而这一切的变化与村经济开发办主任王成的引导和帮助分不开。
1989年,只有24岁的王成看到村民贫穷又不敢放开手脚致富时,他通过多方考察学习,自筹资金6万元,购置了织毯机,给榆林市地毯厂搞来料加工。因他精益求精,干的活又快又好,厂家和他签订了10年的合同,他初步涉足地毯编织行业。随着市场的扩大,到第二年,他招收了18名当地农民用以扩大生产,企业也由原来的小作坊式单一加工配料厂,发展到技术先进、性能齐全的地毯加工生产企业,当年产值就达到15万元,实现利税3万元。初始创业的成功,使他信心大增,他开始了地毯编织梦。1993年以来,他注重新产品开发,开发出九十道水洗地毯,以其柔软光滑、色泽鲜艳、结实耐用深受消费者欢迎。在此基础上,他坚持以西北优质羊毛为主材料,采用传统的手工打结技法,借鉴欧美流行图案,生产出更新的产品。他还使用现代防蛀水洗工艺,将地毯变成集欣赏、实用保质于一体的工艺品,产品上了一个档次。现在王成创办的地毯厂职工由原来的十几人,增加到30人。去年实现利税180万元,产品销售到全国20多个省市。
王成用地毯编织着自己的致富梦,也编织着村民的致富路。他富裕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帮助村民共同致富。2000年,他当村经济开发办主任,从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荣辱和周边村民的脱贫致富联系在一起,想法设法带领村民致富。当年,他就扶持8万户大棚蔬菜种植户,年产各类蔬菜90吨,年平均增收22.4万元;扶持村民养猪580头、牛23头、鸡890只,年平均增收8.6万元。今年初,他投资500万元,建设“小杂粮基地”,共包括6个乡镇76个村,计划在两年建成5万亩的小杂粮生产基地,目前已开始“千名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该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项目区内人均增收170元。这就是王成,在为父老乡亲的共同富裕奋斗着,以此来实现着自己的人身价值和追求。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