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仓不打粮,喝的稀米汤;光棍站成行,姑娘嫁外乡;家家住草房,灾年去逃荒。”就是这个当年穷得叮当响的陕南山村,竟出了个全国劳动模范刘书学。他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一干就是30年,硬是带领群众把穷保仓变为有名的“全国文明村”。1993年4月温家宝同志视察该村时,曾赞誉“保仓是贫困山区的典型”。
保仓村地处商洛市丹凤县月日乡流岭深山,9个村民小组266户1021口人,散居在9条沟20道坡12道梁峁上。刘书学1974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就谋划着改变村里的穷面貌。确定了“依山致富、兴林抓牧、开发旅游、搞活商贸、大办工业、强村富民”的建设路子。20多年来刘书学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架桥修路,架起桥梁4座,总长286米,兴修村组公路9条,30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告别了靠担挑、背驮的历史;抓农田、水利和电力设施建设,修筑河堤防护工程2500多米,架通并初步改造全村25公里高低压输电线路,架设了25公里电话光缆线路;他们抓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近年来企业累计发放工资800余万元。占全村劳务收入的五成。村上运输业年收入100多万元。林牧业纯收入超过20万元。他们抓教育,修起1100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等教学设施,使过去很少出初中生的保仓村近年培养出10多名大学生。
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忘不了。在上世纪70年代的农田基建大会战中,刘书学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胃病,疼痛难忍时就用架子车把顶住胃部,曾几次昏倒在工地上;在80年代初的拉电进山施工中,抬电杆拉电线翻山越岭的苦活重活,他总是干在最前面;90年代兴修龙潭引水工程时,他用长绳把自己吊在悬崖上打眼放炮,破山开渠。为了村上的事刘书学舍得出力流汗,又乐于慷慨解囊。拉电进山时村上没钱,他把家里养猪、搞饲料加工攒的2.5万元贡献出来;村上的小学教学楼和电话线、电视光缆建设时,他又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多年办企业积攒的40万元。20多年来,他以自己的名义贷款、借款连同个人办企业的积攒,累计先后为村上的建设垫资700多万元。
面对今日初步走上文明富裕路的保仓村,刘书学并不满足。村上又讨论制定出2005年至2014年的《十年发展规划》,他们决心奋战10年,使保仓的田园公路、农网改造、新村建设、精神文明等各项事业再上一个台阶。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