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大学扩招,《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读大学已不再是难事,特别是民办院校,以其灵活的培养方式圆了不少人的大学梦,一些名牌民办院校也有了自己稳定的生源基地,单从招生季节西安火车站周围和公办大学旗鼓相当的接站横幅和接待规格来看,民办院校毫不逊色。“我们也有自己的难处,学生就业遭歧视,渴望得到和公办大学一样的待遇。”一家民办院校的负责人如是说,他说出了一批人的心里话。
就业歧视“伤了我”
顾女士的女儿去年从一所民办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去招聘会上应聘时,对方单位一看个人材料挺满意,却对毕业学校摇头,最后负责人明确告知,他们不接收民办院校的学生。顾女士只好又花钱把女儿送到一所公办院校去读本科。在今年春季举办的几场招聘会上,记者发现,数家企业表示只接收公办院校,且是名牌院校的毕业生。毕业于一家民办院校广告专业,屡次求职受挫,现在一家小公司任职的代玫提起求职经历至今还气愤。“就业歧视伤了我”这是一些民办院校毕业生的切身感受。
屡遭“袭击”寻求支持
今年春节前,西安南郊一家民办院校大白天被不法分子打砸抢,数名师生受伤,财产损失严重。最令师生伤心的是,存有学生个人资料的电脑被暴徒抢走,临近统考,数百名学生无法报名。曾有暴徒扬言,就因为这家院校是民办的,所以才敢放肆。而在此前也有几家民办院校因校舍租赁纠纷等被人施以拳脚。处于发展阶段,规模稍小的民办院校常常几易其址。从长安区迁来,如今已成“气候”的某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被人欺负开始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因为自己的学校姓“私”。现在他一直思索着和公办院校联合办学,一是寻求支持,二是强化师资力量,三是借着公办院校的“光”将学生顺利的“推销”出去。
经费来源少的困惑
公办院校有稳定的国家财政拨款,即使扩招也按学生人数配套资金,而民办院校办学经费来源较少,且办学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自有学生学费及住宿收入,因而形成教育成本较高,收费较高这样一个态势。另外,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和公办院校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外聘者占绝大多数,民办院校聘请的学科带头人有可能身兼几职。人才的流动本是合理的,可一旦学校的运转出了问题,首先波及到的就是松散型管理的师资队伍。
无论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都有一批贫困学生就读。近几年公办院校的贫困生随着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有的享受助学贷款,有的由学校联络接受社会捐助,有的靠勤工俭学。民办院校只有自己拿出经费来资助贫困学生。由于经费较少,筹措帮困资金渠道单一,远不能满足贫困生就学的愿望。西安一家企业的一名全国劳动模范,因家贫,其子在一民办院校上学一年辍学,学校爱莫能助。据西安联合职业培训学院的负责人介绍,自1987年学院初创时起,就开始了奖学金与助学金并用,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对家庭贫困子女连续三年减免学费及住宿费,对城市下岗职工子女和农村困难家庭子女给予特别关爱。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多大问题。他们提出的投入500万元,在三到五年内解决1000名贫困生入学的问题还需社会支持。
联合办学是最终出路
师资队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规模小实力弱的中小民办院校老的办学基地又急需通过拓展空间、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来实现联合办学,联合管理,取得突破。近日,西安联合职业培训学院首开联合企业办学的先河,与有实力的企业和学院共同组建西安联合职业培训学院后勤集团。计划在三到五年内投资建设一个能容纳1万名公办院校学生和2万名民办院校学生(包括与其合作的民办院校学生和自有学生),公办、民办学生友好相处、资源共享的学院。明年首期工程完工后,将有1万名公、民办学生就读。其实,联合办学是一个大的趋势。“天下分久必合。”公办院校的优秀教师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在民办学校工作,解决了师资问题。企业参与,联合办学的各方也由此实现了多赢。无论民办或公办院校的学生,均可以去公司或其下属公司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如此好事,在南方早已有先例,而老陕才起步不久。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