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纺织企业在我省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省上制定扶持政策,支持纺织企业实施“高新工程”。在这一系列的改革创新过程中,各纺织企业不断涌现出各种新人、新事、新风貌。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对全省纺织企业的报道。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在改革中的重大成果、项目、成就,并就我省纺织企业存在的问题,在国际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如何发展做出具体分析,寻找我省纺织企业和国内一流企业的差距,推进纺织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令陕西纺织器材研究所144名职工至今津津乐道的是:2004年初,为解决历史债务,研究所领导和香港投资老板谈资产重组时,对方或明或暗许愿,事成后给领导班子买房子、送票子,所领导及时洞察到对方的不良用心,坚持以安置和解决职工困难为首要条件,双方不欢而散。谈判破裂后,所领导不得不为债务继续奔波,得知这一切后,职工自发组织集资,短短半个月时间,就集资到480万元,连离退休职工也集资来了180万元,解决了历史债务,使企业步入良性发展。期间,有人对所职工讲,弄不好集资款会打水漂,这位职工却说:“就冲着领导班子心里想着咱,打水漂也值。”
研究所一位退休职工告诉记者,2001年5月新领导班子刚成立时,企业债务沉重,资金周转困难,职工对新领导班子缺乏了解和信任,别说自发为所里集资,就是所里要求也不会有人来集资。什么原因使职工变得自发集资呢?工会主席许智翔一语道破,他说:这一切归功于“以人为本,同心行动”的管理新理念。
“以人为本,同心行动”的管理理念,首先体现在观念的转变和用人机制上。针对研究所必须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现实,所领导班子提出“以市场为依托,以科研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发挥优势产业,挖掘资源潜力,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对所里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实行一所多体、多业并举、分块经营方针。另一方面在2001年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基础上,2002年又对收益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健全了《劳动考勤管理办法》、《岗位聘用办法》、《岗位职责考核办法》以及《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及管理办法》等,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每个岗位都有科学严格的考评标准,每位职工的业绩都以直观量化的指标表现其才能。“以人为本”就是给肯干的人提供岗位,给能干的人创造机会,使职工的潜能得到最大的释放。
除了管理机制和工作环境的改变外,贴近生活的“安居工程”也让职工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投资近50万元的住宅楼集中供热、天然气安装工程;投资30余万元进行的办公设施及生产生活用电线路和环境道路改造工程,使企业职工直接受益;电话、手机虚拟网和光缆宽带网的开通,使职工联络更方便,眼界更开阔;2003年职工工资上浮12%和为职工子女就学提供借读补助金、组织优秀职工外出参观学习、建立职工有病住院所领导必访、春节对离退休老职工及老职工遗属必慰问看望制度等等,为职工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2003年四月初,所退休职工常玲的爱人因车祸住院,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常玲的身体难以支持,所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前去医院探视,决定由工会出面做好扶帮工作,派出三名同志轮流帮助陪护。病人因抢救无效去世后,所工会又全力帮助料理后事,使常玲及家属深受感动。
这些有形的做法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牢牢吸引着职工们以所为家、爱岗敬业的同心行动。“感情管理的同心行动”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企业就是我的家”的名言。
“以人为本,同心行动”的管理理念,“感情管理的同心行动”机制和职工队伍的认同力,为陕西纺织器材研究所精心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名言在这家企业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