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要用自己手中的笔,道出农民工的酸甜苦辣。”张奂才说。
年近40的张奂才,是蓝田县史家寨乡史家寨村村民。2000年,为了能多赚点钱,他来到西安文艺路劳务市场,同这里的其他人一样,开始了自己的农民工生涯。
一次,他在咸阳二公路施工工地干活:“当时,我们正在施工,旁边一汽车轮胎突然自爆,正在干活的4个四川女孩脸上、身上被轮胎碎片弄伤。当她们要求工头给她们看病时,工头不但不予理睬,还骂那几个女孩。”他说。这件事后,“我便有了写一些东西,反映农民工遭遇的想法。”随后,他以劳务市场的农民工为主角,写了他的第一篇报告文学《人市日记》,发表于《税收与社会》杂志,引起社会很大的反响。
2002年,他到深圳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从事宣传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深圳是学作文化,学普通话、学打电话、学与人交流。在深圳那段日子,他在从事公司文化宣传之余,写了一些关于农民工的故事。如《四娃探媳》、《花农喜忧录》、《都市拾荒人》、《读〈向农民道歉〉有感》等文章。就这样,随着一篇篇反映农民工生活文章的发表,张奂才也渐渐的成为农民工的代言人。
谈到他的成就,张奂才说,他现在和真正的作家还有很大差距,每年写作才收入几千元,完全不够养家糊口。并说我才是高中文化,写作对我来说,还要从头学起,从标点符号学起;从语言文字上下功夫。
由于不习惯深圳的生活方式,近日,张奂才回到西安——他创作开始的地方。又开始了梦寐以求的——为农民工代言的创作生涯。
本报实习生 薛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