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电力工业技术攻关人

2023年10月03日

一米八一的个头,结实的身板,爽朗的笑声中充满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这,就是西安热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朱宝田给我留下第一印象。

现年57岁的朱宝田,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国家科技部863项目首席负责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学科带头人。今年“五一”,他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上世纪80年代初,他受命承担原电力工业部国产125MW汽轮机高压缸改造项目期间,和课题组人员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攻关,使汽轮机高压缸改造成功,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发电厂汽轮发电机组现代化改造的原则、方法及技术措施。改造应用后的高压缸效益提高了5%,年节约标准煤2500吨/台,改造过的五台机组至今仍在发挥效益。

汽轮机叶片故障在汽轮机故障中占较大比例,因而朱宝田从1993年起率先在国内进行叶片动应力及疲劳寿命的研究。在项目研究的3年时间里,他带领课题组通过多项技术创新,首次建立了叶片疲劳寿命预估等方法,形成自有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其总体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于国际水平。这一技术成果已在国内电力行业和汽轮机行业广泛应用,取得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关键技术”研究,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洁净煤发电技术,在燃煤发电中具有效益高、易大型化、环保性能好、能与煤化工结合成多联产系统等突出优点,朱宝田瞄准这一实现我国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与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带领课题组成员创新探索,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并在示范工程设计与建设中得到应用。

“哪里有电厂,哪里有技术上的需要,哪里就洒有朱宝田的汗水!”同事们的评价一点也不为过。为了中国电力工业技术的发展,朱宝田每年下电厂出差的时间都在100天以上。有时任务急买不到座位车票,他就站着去,有的电厂交通不便利,他就徒步前往。他的足迹遍布台湾以外的全国所有的省区,不但为电力一线解决了众多的紧迫难题,还为电力工业研究开发了许多前瞻性的新技术。他先后承担及主持过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重大科研项目30多项,获得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国内、国际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合作出版专业著作二部,获专利一项。

朱宝田出生在江苏南京,6岁随在第四军医大学工作的父亲来到西安。他中学毕业后去陕南插队一年多,在甘肃部队军马场养过6年马。198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西安热工院一干就是20多年。在他身上既有江南人的灵性,又有北方人的淳厚。尽管他资格老,成果丰,但与同事和小年轻人相处非常随和,没有一点架子。大伙都知道朱工在军马场就学会开汽车,今年五一长假还开车去南郑看望当年插队的房东老乡。他曾是热工院乒乓球队的“第一把手”,现在工余仍和年轻人一起打乒乓球、羽毛球,还是部门篮球队的“机动队员”哩。当然,在朱宝田心里想得更多的还是电力科研事业的明天。相关电力生产企业举办培训班、学习班请讲课时,他有求必应。1999年聘任为西安交大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后,他已培养硕士研究生两名,博士研究生一名。

本报记者 明烛

上篇:技术创新激发企业活力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5/20050531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5/31/22973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