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时期的辉煌,至今令陕西省纺织品公司的老职工津津乐道。自1949年6月成立,五十余年间,纺织品公司累计实现商品销售额235亿元,上缴利润4.7亿元,先后与省内外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和数百家批零企业建立了购销业务,为繁荣经济、保障人民生活、稳定市场流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纺织品流通市场逐渐放开,传统国有批发企业的计划调拨职能不复存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企业经营机制转化相对滞后,经营十分困难,企业亏损不断加剧。这一切,同样令654名员工印象深刻。
在外界,没有人将目光投向走下坡路的纺织品公司,人们的意识里,这类企业无所作为,坐以待毙。事实是,困境中的纺织品公司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求索异样的艰难。
作为我省第二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企业,纺织品公司曾在1998年6月投资成立了陕西远丰纺织有限公司。远丰公司经过几年的运作,在全省各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建立联营连锁店、专营柜、专卖店、设立办事处等,取得较好业绩。
不可否认,纺织品公司的改制和远丰公司的经营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改制设立的远丰公司规模比较小,只吸纳了少量的职工,致使不少职工面临下岗分流。二是远丰公司的资产结构存在缺陷。前次改制时未进行相应的资产重组,远丰公司全部是以货币资金出资组建的,缺乏经营中所必需的经营场地、设施等资产,企业发展受到限制。三是由于远丰公司的职工全部来自纺织品公司,并且在改制时职工身份的转变尚未完全到位,职工的观念没有真正转变,企业的负担仍然很重。
面对并不一帆风顺的改革,纺织品公司的决策者认识到,在经营上已无优势可言的背景下,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是通过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进行产权改革和资产重组,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存量资产,真正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迅速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来适应纺织品流通领域的需要。纺织品公司期望通过资产重组和产权改革解决前次改制的遗留问题,扩充远丰公司的实力,使远丰公司有一个良好的运作机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纺织品公司一位主要负责人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纺织品流通领域的变化,使得国有批发企业处于竞争劣势,但纺织品公司在硬件设施、人员素质、销售渠道、管理经验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优势。为了扬长避短,发挥纺织品公司的综合优势,在资产重组的基础上,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利用企业现有的资产和其它资源拓展经营领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企业在新的机制下和新的产业领域获得较快发展。
探索的过程是艰难的;探索的前景是不可预测的;但在逆境中不断探索的做法,却值得称道。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