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振宇 通讯员 何亚非
坍塌的窑洞
盼星星盼月亮,玉家湾镇下张河村耗资130万元修建的移民搬迁工程历经2年,盼来的却是豆腐渣工程,这对于遭受过洪水袭击、等着盼着搬迁的灾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005年4月9日上午九时左右,子长县瓦窑堡镇陈家洼村白家窑发生一起因严重工程质量问题而导致的窑洞塌方事故,造成徐茂光等7人受伤。其中薛琴、徐春琴、吴可新、苏丁福4人重伤,所幸尚无生命危险。负责该住宅工程危窑修复的魏成亮告诉记者,造成这次重伤事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整个住宅窑洞地基下沉和修建过程中水泥、沙浆的比例不够,现已建成的近190孔窑都程度不同存在这种情况。远看颇具气势规模的移民住宅工程,走近一看却都是遍体伤痕。窑洞裂缝严重处足有4-5CM宽,看着都让人心惊胆颤,更不用说搬迁入住。据了解,该工程于2003年农历7月底开工,共耗资131万元,其中陕西省扶贫办下拨50万元,子长县老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拨款50万元,下张河村村民集资30万元左右,原计划工程于2003年农历8月1日开工,10月15日竣工。建成后将安置玉家湾镇下张河村122户455人整体搬迁。没想到该移民安置工程时至今日没有竣工,而且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面对记者,下张河村村民气愤地痛斥:“如果不出现4月9日的坍塌致伤事故,我们会被强行在5月1日全部搬到移民村,这纯粹是拿几百条人命当儿戏。”
百年不遇的洪灾迫使下张村民集体搬迁
下张河村地处子长县玉家湾镇西南部,魏家岔水库以西约5公里,属水库水源地库区。由于98年洪灾之后,水位猛涨,严重威胁到下张河村民的生产生活。2002年7月4-5日,一场特大暴雨使魏家岔水库的库容量超过了极限,开始汹涌漫向下张河村。“逃命是当时最现实的现实,”村民魏成亮回忆说。此次洪灾共造成近60孔窑洞倒塌,200多村民无家可归,淹没土地182亩,严重危房34户142孔,一座新建的大桥被冲毁,村中道路被淹没冲断,大部分农作物腐烂在了一片汪洋的洪水中。魏成亮说:“截止目前,还有150多人住在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的危房中,雨季一到,村民们都是提心吊胆过日子,说不定哪一天下张河村又是一片逃命声。”洪灾之后,当地政府对受灾损失和居住现状做了调查了解,并给予受灾群众救济补助。2003年10月26日,玉家湾镇政府以玉政发[2003]03号《关于下张河村移民搬迁的申请报告》正式申请移民搬迁,预计移民安居工程共需修窑252孔。2003年8月15日,子长县老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以子老扶发(2003)13号批复“将下张河20户99人搬迁到瓦窑堡镇冯家庄村,剩余的99户326人将纳入2004年搬迁计划。”但是,村上在实际操作中改变了批复计划。令人费解的是该批复计划竟比玉家湾镇政府的申请报告早了2月余时间。而批复修窑的地址为冯家庄村,实际工程建设却在陈家洼村白家窑。在得知村上实行全村人一次性集体搬迁移民的消息后,早日搬迁到一个再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过平安日子成了下张河全村人的企盼,但是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下张河村村民集体搬迁的美好愿望仍只能是雾中看花。
擅改搬迁地址为豆腐渣工程埋下伏笔
据张家河村党支部书记乔树旺介绍:在县、镇各级领导对下张河村实行集体移民搬迁达成共识后,就移民村的选址问题村干部和镇政府领导多次考察,但均不理想。2003年7月初,瓦窑堡镇陈家洼村村民贺永胜通过子长县老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黄成柱了解到下张河村要集体移民搬迁的消息后,托下张河村村民李建国找到下张河村委会,说自己在白家窑有一养牛场,邀请下张河村去考察移民选址。乔树旺将这一情况向时任玉家湾镇书记吴毅、镇长韩世芳汇报后,便会同镇、村两级领导干部进行了考察,但是第一次考察竟看错了地方。当日晚上,原镇委书记吴毅电话询问乔树旺,贺永胜是不是子长县扶贫办黄成柱主任介绍来的,并让乔树旺专程邀请贺永胜于次日带路再去看养牛场。
后据延安市房屋安全鉴定部门鉴定,移民村窑洞的选址存在严重问题,此处为下湿地,不适宜修建永久性建筑。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