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灾民搬迁遭遇豆腐渣工程

2023年10月04日

(上接一版)

2003年3月18日,下张河村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专门就村、镇两级干部考察贺永胜养牛场的情况向村民做了说明。从吃水、土地价格、距县城近、容易谋生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同意通过了在白家窑建移民村的选址问题。乔树旺说:“村民大会通过移民村选址后,村上即与贺永胜签订了一次性发包修窑合同书及宅基地有偿使用转让协议。双方约定:贺永胜必须在自己的养牛场修230孔窑,要求窑宽3.3米,深8米;院子8米,公巷2米;用料为100号砖、山西白灰、425号水泥;每孔窑过顶用水泥2袋,砌墙用白灰;工程质量由下张河村委员会负责把关,连工带料下张河村共付贺永胜承包费74万元。之后,每孔窑又增加了300元的水泥款。交工日期改为2004年5月1日。”据了解,该工程至2004年5月,仅建成窑洞40余孔,而且就出现了严重的地基下沉问题。玉家湾镇政府决定对拟建工程进行岩石工程勘查。但此次勘查并没有对地质灾害进行勘查评价。

在西北综合勘查设计研究院2004年7月出具的《岩石工程勘查报告》中,记者注意到:“据现场地面调查,目前坡体相对稳定。但随着场地工程建设的进行,斜坡土体的重力原始状态会遭到破坏。有3个造成边坡失稳塌方,有5个剖面地基工程沿水平方向及垂直分布场不规律,层厚差别大,层石起伏很大,地基土工程差异大,故可视为不均匀地基。”

已经下陷的地基状况并没有引起子长县有关部门和作为工程质量监督方的下张河村委会重视,而是任其工程继续施工建设。至2004年农历10月底,先后共建成窑洞188孔(含四孔石窑)。但是大部分出现了房顶裂缝、地基下陷等问题。在2005年3月29日下张河村与包工头贺永胜的《修建窑洞补充协议》中,双方认为有32孔不合格窑洞需要重修,乙方贺永胜付给村委会维修费6万元,由村委负责维修。以后窑洞由下张家河负责。

2005年3月下旬,下张河村支部书记乔树旺先后3次找到村中修窑匠魏成亮,说:“你一定要把窑返修好,让村民住。不然我要吃冷饭。”面对乔树旺的求助,魏成亮说:“我是下张河村村民,自己也存在原地址受洪灾威胁,新窑没法入住的问题。”便答应尽力想法把窑修好尽快搬迁。不幸的是,在魏成亮与村委会签订维修合同,进入工地的第一天,便发生了本文开头讲述的一幕。魏成亮说:“实际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窑洞远不止32孔!事故当天,就在我们将伤员抢救出现场,准备送往医院的时候,又有一孔窑突然塌顶,现在谁还敢搬迁入住?”

既出劳力又出钱,盼来的却是无法搬迁的豆腐渣工程

2005年5月13日,距窑洞塌方事故发生已过了1月余时间,但是记者采访了解到:子长县政府部门至今没对该事故相关责任人予以追究。事故发生后,除下张河村支部书记乔树旺外,竟无一领导干部到医院看望接受治疗的伤员、了解病情。玉家湾镇镇长韩世芳说:“事故发生后,镇人大主席何岩到医院看望了伤员,了解情况。听说不是很严重,伤员无生命危险,政府怕伤员赖着政府要钱治病,就再没看过。”下张河村支部书记乔树旺说:“我只在医院门诊室见过何岩。”但伤员薛琴说:“压根就没见过有人来过问此事。”据子长县委一名官员介绍:“事故发生后,由子长县监察局等部门组织成立了两个调查组,分别从地质勘验和工程款项使用两方面进行重点调查。”随后,记者拨通子长县监察局干部李元团(调查组负责人之一)的电话,被告知“正在调查”,拒绝了采访。蹊跷的是工程质量在两个调查组中似乎都不是工作重点。提到贺永胜承建工程的资质及工程用料时,子长县委一名官员说:“农村盖房还需要什么资质?修窑也不用水泥。”但在修窑合同上,记者注意到用料醒目的写着有425号水泥,在原合同上用手写体又特别注明:每孔窑洞增加300元水泥款。这又当作何解释?负责后期维修窑洞的工匠徐茂光看着一捏即成粉末的沙浆说:“这里面根本没有水泥或者太少,主要是一种石头粉末,由于石头粉末在粉碎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土尘,石头粉末在沙浆中配兑的比例太多,造成没有粘性和难以凝固。”随后,记者几次联系包工头贺永胜,但贺一直躲避与记者见面。在修窑过程中,虽合同约定贺永胜一次性“包死,包工、包料。”但下张河村村民却人均出到3—5个义务工,而且村上向村民集资收款30余万。村民们普遍接受不了目前的现实:国家的扶贫款花完了,村民自己既出人力又出钱,到头来却换来的是豆腐渣工程,而且下张河村的住宅大多成了危窑,他们不知道到什么时侯,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才是个头?政府为什么对接二连三的工程质量问题视而不见,由于相关部门对群众利益的麻木不仁而给国家和群众造成的损失应该由谁来承担?

上篇:能怪这些女学生?
下篇:下指标批量产生“先进”?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6/10/23478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