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五个手指与一个拳头的分量

——对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考

2023年10月04日

厂家多 品牌多

我省有多少家茶叶生产企业?有多少个茶叶品牌?连我省的一些茶叶专家也未必能说清。前不久,我省茶协召开了2005年产品推荐会,其中有28家企业的29个品牌的44个产品参评。最后有21个产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如此众多的茶叶种类,又有几家形成了规模?采访中得知:大多数企业属小打小闹的手工作坊。

虽说,茶叶主产区各县区基本都有自己的品牌,全省名优茶机制率达60%以上,名优茶开发初具规模。我省的宁强雀舌、定军茗眉、午子仙毫、汉水银梭、午子翠柏、秦巴雾毫、紫阳毛尖、商南仙茗、女娲毛峰等10多个品牌获部优、省优称号;我省的茶叶产业在陕西苍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午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等茶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运用“企业+基地+茶农”的发展模式,走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发展之路,使茶叶生产、加工、经营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但品牌杂乱、市场知名度不高,开拓难度大。且每个品牌生产量都很小,最大品牌年产量20多吨,最小的仅数百公斤,致使在宣传促销中各自为战,力量分散,费用增大,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形成优势。前不久,汉中为了把众多的茶叶品牌整合归纳为一两个品牌,形成一个“拳头”打出去。其结果,谁也不让谁,谁都想当这个“拳头”。最后,也没个结局。

品种老化 基础薄弱

品种老化、标准化茶园面积小,单产低。我省茶园大多是当地老品种或上世纪70年代从南方引进的群体种,良种化程度低,特别是无性系茶园发展滞后。同时,茶园分散,生产规模小。有的仅一两亩。加之管理粗放,标准化茶园面积小,茶叶产量低,规模效益得不到体现。目前低产茶园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75%左右,平均亩产近10公斤。

茶叶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化程度低,茶园改造乏力,加工设备得不到更新,很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记者曾去过一些县区的茶厂采访,几间不大的小房,几名工人,简陋的工具,就是一个茶叶加工厂。家庭作坊式手工加工比例较大,不利于提高茶叶质量和产品附加值,生产率低,也不利于整个茶叶产业的做大做强。

茶叶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和发挥,浪费大。我省的茶叶栽采大都是春茶,采个尖,采个头。一亩茶园只能采几斤。可茶树的叶子能加工成各类茶叶,夏秋两季的茶叶就没人问津,任其自生,自灭。南方的茶叶生产基本做到了可开发系列产品。

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力量薄弱,大投入,大示范的带动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我省形成规模生产、经营的企业屈指可数,要想发挥优势作用,仍须时间。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开展茶叶产业专题调研。由省供销社牵头,省农业厅、省林业厅配合组成调研组,深入陕南各茶叶主产市、县就如何加快陕南茶叶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我省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成立陕西省茶业协会。规范了我省茶叶生产、加工和流通秩序,加强了行业自律,对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协会共有会员90个。并举办陕西茶叶推介展示会,共签订招商引资协议16项,金额2.4亿元;签订购销协议(合同)47项,金额2.1亿元。

积极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发展茶叶优势项目。目前已形成了陕西苍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午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等一批茶叶龙头企业,极大地带动了我省茶叶产业的发展。

任重道远

省供销社主任、省茶叶协会会长蔡少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今后要按照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产业政策,组织编制我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指导茶区合理调整茶叶生产布局,实行集中生产,规模发展;优选茶叶品种,指导茶区加快老茶园改造步伐,不断提高我省茶叶产量和质量;积极发展茶叶标准示范园和基地建设,辐射和带动整个茶叶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帮助茶叶企业加快茶叶加工技术改造,提高茶叶加工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以提高我省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本报记者 柳江河

上篇:没有了
下篇:一批民营企业面临退市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6/13/23481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