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中国人的收藏投资变味了

2023年10月04日

不久前,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件清乾隆胭脂粉彩花卉纹梅瓶刷新了清代官窑的最高价,被伦敦一位收藏商以4152.4万港币买走。2004年拍卖会上的屡屡“井喷”,除了印证了专家们所说的中国第四次收藏热的来临,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世界收藏界的中国潮。

同是收藏,但中西方之间却有天壤之别。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收藏观念上。

一只原始股VS一场电影

“中国人注重经济价值,西方人注重人文价值。”这种价值取向的不同,造成双方择物标准的差异,并直接导致了艺术品价格背离价值的怪现象。

“中国人所有的快感都来自赚钱,投资意识太强,赚钱就高兴,95%的收藏者把收藏当成炒股票。而西方收藏者以欣赏、喜爱为先,对于藏品有深厚的情感,轻易不出手,他们的收藏更像是一种文化消费,就像是看一场电影,这与中国人是截然不同的,相信很少有国人会花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去追求‘看场电影’的精神享受。”

此外,中国人喜欢“看上去很美”的艺术品,这一点从国内历次拍卖会上明清瓷器倍受宠爱中不难看出。而宋元瓷器古朴无华,特别是宋瓷,其美学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体会。”而西方收藏者看重的是艺术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钟情于元、宋瓷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瓷器的最高纪录保持者就是2003年秋纽约一家不知名的拍卖行拍出的元代青花龙纹扁壶,成交价为583.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800万元。还有上古三代夏、商、周的藏品也是外国藏家认为最好的,而我们的市场却始终“不认”。一位收藏爱好者说,几年前他偶然遇见了一件西汉时期的香熏,才2万元人民币,与动不动就几百万的明清瓷器怎么比啊!

变化VS计划

“收藏不是财富的堆积,好比是一桌宴席,有鲍鱼燕窝,也要有青菜好汤来搭配。”

在藏品上,中国人主观东西多,常常计划赶不上变化,或者根本就没计划可赶,完全以个人好恶构成收藏,缺少方向,说白了就是凭感觉。今年流行什么就买什么,永远构不成系列,只有极少数收藏者是有心人,在成千上万件艺术品中偏执于某一类收藏,达到完整的小系列收藏。曾经有一位河北老人,专门收藏水盂;而西方人更客观一些,他们对收藏项目有总体把握,更注重专题性、系列性。他们在对某一系列藏品失去兴趣的时候,便将这一系列旧藏品整体卖出,购进新藏品。

生前VS死后

中国有句古话:“收藏不过三代”,对古玩的爱好是一种天性,后辈人不喜欢上辈留下的东西,于是胡乱卖掉。如果许多收藏家看到自己死后,子女将其以毕生心血收集的文物挥霍掉,可能会选择和西方收藏家同样的处理方法。

“他们在事业达到顶峰时,将收藏品展出和捐献,并将此视为事业的成功,或者在死后拍卖。不久前,伦敦的一个拍卖会,就是一位已经去世100多年的人的收藏。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虽然我们的收藏历史曾经断层,远不及西方200余年积淀深厚。

尽管目前中西收藏仿佛分别向左走向右走的两个人一样,背道而驰,但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如梁咏琪《向左走向右走》中所唱的一样,“命运在转变你才出现,还是你的出现让我改变,一个巧合的意外,变成一场最执着的迷恋,两条并行线总有交汇的一天”。 (王艳)

上篇:小偷
下篇:“红色藏品”成新宠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6/20050613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6/13/23484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