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最高达10.7倍的数据,让备受关注的基尼系数又一度升温。同样作为研究收入分配的标尺,相对于基尼系数表述上的“晦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新近制定的一套模型,则显得更加通俗易懂。
这份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专家联合完成的《关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及政策建议》中,用“蓝灯”、“绿灯”、“黄灯”、“红灯”来描述分配的形势。这份报告认为,“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到2010年后,中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形势将进入‘红灯’区的范围。”
“黄灯”亮了“红灯”不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对《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表示,鉴于中国是二元经济的国家,实际物价和购买力等因素与西方不同,所以报告没有完全按照基尼系数的方法来测算。“我们设立了一条预警线,跨过这条预警线就进入了‘红灯区’,这条预警线大致相当于基尼系数所指的0.5。”
相对于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报告的预警线要稍微高一点。
“运用这个模型进行衡量,我们发现2003年以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形势基本处在‘绿灯区’的状态。但此后很快将转入到’黄灯区’的范围,‘黄灯区’范围的时间约持续到2010年,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到2010年后将进入‘红灯区’。”苏海南说。
“‘黄灯’,表示接近失衡的状态。”苏海南介绍说:“根据课题划定的预警线,2000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度已全面进入‘黄灯区’状态。其中农村居民贫富差距指数评分已非常接近准‘红灯区’。到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已进入‘黄灯’状态。”
无法准确的数据背后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5.3:1。差距最明显的是江苏省,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已高达10.7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这个数字虽然惊人,但就专家看来,它仍是个不准确的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实曾经专门做过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入户调查,他发现,往往高收入的住户不愿意加入调查。这导致的结果是样本中高收入户比例偏低,造成了城镇内部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低估。相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李实认为,更严重的是城乡差距。而城乡差距又是一个说不清楚的数据。
官方资料显示,从1992年到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2.33:1扩大到了3.2:1。“这是个加权平均的数字,也就是城市居民平均收入和农民居民平均收入之比,这个数字并不能表明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真实情况。”苏海南说。
苏海南看来,原因首先就是收入的概念不具有可比性——城市居民统计的是可支配收入,而农村居民统计的是纯收入;同时,城镇居民所享受的福利待遇如医疗、教育等非货币收入都是不计算在收入之内的。“如果这样算下来,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肯定比现在统计的要大得多,但现在还没有准确的数据。”
虽然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是趋势却是非常明显的。报告显示,198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5倍,1985年该比例下降为1.86,但之后基本保持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到2003年该比例扩大到3.23。
“提低调高”对策
无论是李实还是苏海南,他们在调查后都对中国当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原因得出相似的结论:过去20多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变化的主要特征是高收入阶层快速增长,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也就是财富越来越多地向高收入阶层集中,由此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平等呈明显扩大趋势。
由此,课题组提出了“提低调高”的政策建议,即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作为分配工作的重点,而对于高收入者政府不能采取行政手段去干预(“限高”)。
“如果能使农民工、灵活就业群体等低收入者的收入快速增长,那么,进入‘红灯区’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其次,还要加强打击非法收入,鼓励高收入者投资、创办企业、增加就业;另外,应该完善第三次分配——在财税政策上鼓励发展慈善事业。” (郭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