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如果鸦雀无声,反而大事不妙”

2023年10月04日

·邵道生·

“如果鸦雀无声,反而大事不妙。”这句话是陈云同志说的,话中的含义很深,若是没有深刻的“社会经历”和“个人体验”,是无论如何说不出这句话的,这句话,即便对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社会来说,其意义、其分量亦是很重很重的。

“鸦雀无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人说了算的“一言堂”,意味着具有绝对权力“第一把手”的“家长制”,意味着高压氛围下的“舆论一律”,意味着……

“鸦雀无声”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陈云同志所说的:“大事不妙”。

的确是这样,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或是建设,无数事实的惨痛教训证实了这一点。1957年的“反右”斗争,因为“鸦雀无声”,五十余万知识精英被打成了“右派”;庐山会议的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因为“鸦雀无声”,一大批领导干部被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因为这个“鸦雀无声”,党和国家被推入到崩溃的边缘……至于说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虽然社会的民主程度已非前可比,然而这个问题的完满解决恐怕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个问题不怎么好解决呢?作为可能性的原因实在太多了,以下列举的恐怕亦是挂一漏万的。

这是因为有的领导干部还不怎么懂得民主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不怎么懂得行使民主的方法,不怎么懂得执行民主,往往是想民主的时候就给一点民主,不想给民主的时候就不怎么给民主,“鸦雀无声”的现象往往就发生在这个领导者“不想给民主的时候”。什么原因?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民主还没有制度化,民主意识还没有根深蒂固地潜入领导干部的头脑中,所以,对我们一些领导来说,真还需要补一补民主的课。

这是因为有的领导干部并不将“能听到不同声音”认为是一件“好事”,而是一件“坏事”,自己的“权威意识”和“领导尊严”特别强,其他人提出不同意见就是对自己领导权威的挑战,是不尊重自己领导的具体表现,是对方“社会动机”上出了问题,于是“斗争意识”就特别强烈,“警惕性”尤其高,真还有点“左”,因而不是“往左看”就是“往右看”,动不动对不同意见就“上纲上线”,语调高得惊人,领导权威又高得很,再加上一些“组织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会“鸦雀无声”的。

这是因为有的领导干部真还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当领导的是要比老百姓优秀一点,但是不是优秀到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恐怕也是未必见得,譬如,如今有些地方“背景深”、“关系密”、“后台硬”的人当领导的概率就大一点;紧跟领导的、属于领导圈的“自己人”提拔得就快一点;有时说不准因为某一类型在领导班子“奇缺”,一个红头文件将本来不是想当官的突然提拔成当官的了……说这些什么意思?无非是想说,有的人并不是因为自己高明得不得了才当了领导,然而一当官之后就不认得自己了,就摆谱了,就自以为是了,就目空一切了,就以为真理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就只允许人家听他的而不允许自己听别人的,就“官大学问长了”,就“官大见识多了”,就“官大能力强了”,在这种“小人得志式领导”的必然后果肯定是“鸦雀无声”。

这是因为有的领导本身根子不正,思想品德低下,当官就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家族,为了自己的小集团,因而凡是与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家族利益、自己的小集团利益相违背的,就一律用权进行封杀,若是这些当官的与腐败挂上了钩,与“有钱人”结成了“利益联盟”,那么,在疯狂的利益诱惑下,他就会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进行扑杀、围剿、镇压,在这种情况下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一点“杂音”,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一点“干扰”,在这些地方出现“鸦雀无声”实在是最为正常不过的事了。

以上或许就是陈云同志为什么要“常说”这个“鸦雀无声”的原因,其实这个“常说”又何止是陈云同志呢?邓小平同志不是也提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这样的警告吗?然而,有的地方、部门、领域的领导能听进了多少了呢?!

这或许是当今在纪念陈云同志提出这个问题的一个原因。

上篇:没有了
下篇:“黑老大”何以爱扶贫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6/24/23522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