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焕英·
邓小平设计的改革开放,时至今日,我是亲身经历了的。关于改革开放的动因和目的,我记得邓小平说过这样一些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台湾,过去,在我的脑子里,只有两个概念:那里的统治者是反动派;那里的被治者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最近听了访问大陆的连战和宋楚瑜在北大和清华的演讲,才对台湾的情况有了一些具体的了解。原来,台湾创造了经济奇迹!例如,在这弹丸之地的台湾,其笔记本电脑的产量,就占到了全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多!但在连宋看来,“台湾创造了经济奇迹的真正意义不是在于富,而是在于‘均富’。”那么,什么是“均富”呢?他们解释说,“均富”就是“不但要使一部分人能够富起来,更要让所有的家庭都能够富起来,这就是‘均富’”。
听了他们的演讲,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大陆的“共同富裕”和台湾的“均富”,其实是一类的意思,都是要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普遍地富起来,不搞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个成语:殊途同归——大陆和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同,目标却都是人人富裕,都是要中国人过上好日子。
“共同富裕”也好,“均富”也罢,这些都是设计,都是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精神能否变成物质,那还要实践。
仔细看了看实践,我发现,大陆和台湾的经济,用殊途同归这个成语来概括,就不那么确切了,似乎应该倒过来:同途殊归——都是在讲人人富裕,但出现的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
连宋的演讲,道出了下面的实际情况:
在台湾,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4000美元;在台湾,占总量1/5的收入最高的家庭,和占总量1/5的收入最低的家庭,其收差距,一直维持在4——5倍以下。
我想,连宋所说的情况,是可靠的。因为,连宋不是台湾的执政党人,且他们都是反对执政者的台独立场的,决不会为台湾当局涂脂抹粉。他们奉行的信条是“人民不是为哪个政党的竞选做拉拉队”,所以说,由他们的口里所道出的台湾情况,会是事实。
这是台湾的“均富”纲领下的“富均”现实。我们再来看一看大陆。
大陆的24万个富翁,其财产都已超过千万。这个财富数字,将是扶贫对象的千倍;大陆的前500名巨富,其总财富已经超过6000亿。也就是说,他们的平均财富都超过了10亿。这500巨富的总财富,相当于上海近年一年的总产值。他们和农村的“万元户”相比较,就已经有了十万倍的差距。如果要和扶贫对象比较,那简直就没法比了。有资料说,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城乡的收入差距,比过去反而扩大了,这还牵涉到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占人口的比例,本科生,城市是农村的281倍;研究生,城市是农村的323倍!在“知本主义”时代,这个事实预示:中国的城乡差距将是幂式扩大。
这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共同富裕”和“均富”,到目前,是同途殊归了。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可能否认的真实,因为有具体的数字为证。这叫做数字能说明问题,问题要数字说明。
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清醒清醒了
富人就其群体而言,其本质是排斥“共同富裕”的。共同富裕了,那些工头、老板、雇主、把头,就失去了廉价和顺从的劳动力。失去了廉价和顺从的劳动力,他们就要增加成本。增加成本,就影响积累。而富人的积累是无止境的。还有,穷人富裕了,就会成为富人的竞争对手。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执政者作为。执政者必须通过政策的法律的等多种手段加以调控,抑制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最高纲领。没有共同富裕,什么安定团结、什么和谐社会,都是奢谈。要避免危机,灵丹妙药,就是不折不扣地实现邓小平设计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