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难免的尴尬

2023年10月02日

·黄凡·

这次上海复旦大学的汉语大赛,考察的不是高深的学术问题,只是一些汉语言基础知识,已教人尴尬;而落败的是在母语环境中长大的中国学生,胜出的是前来留学的外国学生,就更教人尴尬。

“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大学之名,远自《尚书大传》之中来,谓光明又复光明也。故而成立百年,辉煌又辉煌的。

遥想复旦当年,派出的几位学子参加国际大专院校汉语辨论会,那辩才,那学识,那雄姿英发,自是一路斩将搴旗,勇夺魁首。央视现场实况转播,国人谁不扬眉。因为他们非常自信,汉语辩论,以汉语为母语的国人得之,非常自然。

却不道曾几何时,跌也自然,落也自然,汉语的跌落,又是那样无奈。就说这次大赛罢,这本是复旦每年一度的传统项目,考察的是汉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结构,多音字的读音,成语解释等,即如此次所考察的“呱呱堕地”中呱呱的读音,炙手可热的意思,说实在的,那是“小儿科”,本登不了复旦的大雅之堂。然而登了,不但登了,还令复旦各院、系相当尴尬。按常理,这些院和系参赛者应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因其在大学深造的时间毕竟长,胜出概率也较大,谁知英雄见识略同,派的都是一年级学生,看中的是他们刚参加过高考,汉语知识比较扎实,余勇可贾也。知生莫若师,那高年级学生的母语水平不是显得不敢恭维了么?

此种尴尬,非复旦所独有,清华亦然。总以为是中国理工科第一,它对母语的学习就相当不屑,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它认为教授二十多学时即可。即可即可,不料耻辱难躲。前不久宋楚瑜列清华演讲,它的校长顾秉林,国际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就连连出丑。 《人民日报》日前道,一名大三学生写一份不足三百字的申请书,错别字竟达二十八个,在遭到父亲的怒斥后他辩称自己学的是工科,不学《大学语文》,以前的语文知识早已忘光。可见一斑。

此种尴尬,亦非高校所独专,中学亦然。今年高考结束后,广州考生在一古文翻译中得零分的,就达一万人!在一道采用比喻的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得零分的竟达十万多人,占考生的四分之一!笔者曾为某出版社校过两本中学语文辅导教材,那是同步训练教材。那种教法,那种训练法。真是将学生训练成畸形的应试机器。多么好的文章,被它肢解切割得支离破碎,读完一篇课文,留下的不是课文之美,而是茫然的纷乱。

此种尴尬,更非学校所独遇,社会亦然。报章杂志,多种图书,读者有几人不遭遇尴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关于毛泽东的书,有些就错误不少,尤其是那本三十万字的《听毛泽东讲史》,错误竟达二百五十余处,二百五!中央电视台的字幕和语言错误,不是不胜枚举的么?名嘴白岩松,出了本书,命名为《痛并快乐着》,大家就觉得不是人话,孰料不少人竟趋之若鹜。干巴的语言,索然无味的语言,苍白贫乏的语言,使母语遭遇着越来越多的尴尬。

伟大的母语,能不痛哉!如今,在与世界接轨的堂堂口号下,又是一味媚英语,轻母语。畸形的教育,短视的误导,浮躁的心态,“假洋鬼子”的作祟,我们的母语怎能不沦落,不尴尬?

难免的尴尬,正是这诸多因素使然。使然使然,也只好尴尬复尴尬了。

上篇:“共同富裕”和“均富”的同途殊归
下篇:可怕的青年官僚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7/01/22666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