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图书馆翻看了一些有关信访方面的杂志。发现有不少标题为《某某县实现“零信访”目标》、《某某单位连续两年实现“零信访”》之类的信访信息。实现“零信访”竟成了某些地方和部门的目标,这实在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难道某些地方和部门真的达到了消除任何矛盾的地步?难道这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都是神圣,不会犯任何错误?恐怕实际情况不是如此吧。
可为什么他们能够实现“零信访”呢?原来他们惯用三大绝招:一是孤立上访者,将上访者打入另册对待。上访者,在他们看来,都是故意闹事和不安心工作的人。这种人在单位上要么时常“穿小鞋”、受冷遇,要么干脆找个借口让他下岗滚蛋。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相当勇气,是不敢轻易上访的。二是拖垮上访者,挫伤上访者的锐气。在某些领导看来,如果给上访者及时解决了问题,就可能出现新的上访者。因此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故意挤牙膏似的,明明几个小时可以解决的事情,非得拖个十天半个月不可。有的甚至拖到后来,都不了了之了。上访者空受承诺、白跑腿的事儿,可谓数不胜数。这些领导之所以这么干,就是想把上访者彻底拖垮、拖累,看你还来不来上访。我空口承诺,你能拿我怎么样?我骗你,你还能有什么招法?谁叫我是领导,而你只是普通群众?这就是某些领导的心理独白。第三大绝招,那就是封、堵。我就亲眼见过,某村村民有冤欲诉,结果当地不是主动下访,而是出动浩浩荡荡的警察队伍,一路警笛长鸣,耀武扬威,虽然没有抓人,但纯朴善良的百姓居然真的被吓住了。有冤还诉个啥,打落牙齿还是自己往肚里吞吧。
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管当地领导采取什么办法,遏制上访只能得逞一时,最终矛盾是难免要激化的。因此,对待某地实现“零信访”之类的信息,我们是不应盲目乐观的,什么事情都得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去分析。如果真的是国泰民安、歌舞升平,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只是采取卑劣的手段强制百姓不上访,那不仅不该推崇,相反应该狠狠批判才对。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