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2005年之前,发展强劲的纺织品饱尝配额限制;2005年之后,如泉潮涌的纺织品遭遇特保限制。在市场的重重压力面前,我们组织开办了“纺织在线”栏目,了解我省企业的难处,寻找解困的出路,梳理发展的脉络。栏目开办期间,我们走遍了省内22家主要纺织企业及配套厂家,得到了采访单位的大力支持。我们欣喜地看到,历经市场风雨的众多纺织企业,不埋怨,不灰心,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化解风险,稳定市场,以保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希望这些企业的做法能够给更多的企业以帮助和启示。本组报道截至今日也暂时告一段落。
渐进改革在西安大部分地区获得了成功。纺织城大概是个例外,有人说:“当年辉煌之大幸,正是今日荒凉的不幸”
“从1953年起,一个个大型纺织企业耸立起来,几乎是一夜之间,西安纺织城以宏伟的气势从西安城外拔地而起。物资的紧缺成为纺织企业存在并急速发展的最大理由,包括西安纺织城在内的我国纺织企业在短短数年间,生产出的产品供给了几亿人十几年的需要,达到了它的兴奋点。曾几何时,纺织城在西安经济份额中力拔头筹。上世纪80年代,纺织行业堪称我省出口创汇第一大行业,生产效益仅次于机械制造,依照当时的规模,相当于托拉斯集团化布局。从织到染,门类齐全,即使在全国范围来看,也很少见。”
在63岁的李晓微的剪贴本上,这段很书面化的文字被贴在扉页。尽管耳朵有点聋,但对辉煌的往昔的记忆令老太太的讲述显得神采飞扬。五十年代中期,这位18岁的上海姑娘来到当时还是沟壑纵横、狼群出没的黄土塬,至今已有45年,算起来,她干了近30年纺织工。“你还记得一家人攒着几寸的布票做上一件衣服的历史吗?你知道纺织城曾被誉为西安城的“小香港”,当时年轻人流行的板寸头、招手停就是从纺织城开始的吗?……”这位老纺织女工以一连串近乎设问的语气追忆昔日的辉煌。
“东有纺织城,西有电工城”的字样印在版本各不相同的西安地图册的简介页面上,也留在我对这座城市的审视之中,李晓微的叙述更加深了这种认知。但每一次走在纺织城的街道上,辉煌往昔与今日沉寂间形成的巨大反差,却每每令我陷入深思。有人说,纺织城是计划经济下的蛋,如今在品味“计划”的苦水。纺织城之所以会走到今天,恐怕在于她原来的计划经济太过发达。1980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兴起,省上相关专家认为纺织行业兴盛期已近尾声,是夕阳工业,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不能不说为纺织行业衰落埋下伏笔。多年后,随着入世机遇的到来,纺织行业在东南沿海逐渐成长起来。一损俱损,依托大厂生存的企业员工自然不能幸免,下岗,工资调低,与纺织企业休戚相关的纺织城开始凋敝。纺织城何以衰落?纺织城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客观上说,沿海私人、民营企业在原始积累阶段,不像国有企业管理严格,严格按照工艺程序操作,偷工减料现象频发。但是在其争夺市场份额后,很快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而且这样的企业没有负担,体制也灵活,同样的质量,它的成本远远低于数千人的国有纺织大厂。这也就不难理解,进入市场后,国企的销售渠道越来越窄。而民营企业始终抱定市场概念,通过更新设备,高薪招募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国企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的资格。经历了四五十年后,国企受体制、观念、机制、人才、技术等限制,明显处于落后地位,再加上庞大的退休群体,唯一可以见证大厂辉煌的是宽大厂区和成排的厂房;(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