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能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陕西煤炭建设公司苍村煤矿下属的一个井口,到了2000年,该矿已累计拖欠职工工资12个月以上,资产负债率90%,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经营上的困难,导致许多家庭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企业也走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2001年12月份,国家对该矿实施了政策性破产。
重组并非顺畅
在我国,破产重组对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国有企业来说,是一个破天荒的重大举措,尤其是对地域偏僻,观念相对滞后的煤矿人来说,破产到底对企业、对职工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从管理层到每个职工都忧心忡忡,债主纷纷讨债,企业停产,一时断了生计的职工处于慌乱之中,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引发剧烈的反应,当时的整个矿区像一支火药桶,随时都潜伏着爆发的危机。
决策层全面分析了他们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经营不活,客观条件固然重要,但体制上的大锅饭管理也是企业走到如今地步的致命因素,实施重组入股,核心问题是改制,目的是发展。首先要破除各种思想顾虑鼓励职工入股。
鼓励职工入股,企业实行股份制经营的“善意”,对一群长期在贫困线下挣扎生存的职工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有的人甚至怀疑这样就是把大家的血汗钱合情合法的装入个别人的腰包。面对这种局面,他们通过采取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对话会、通报情况、反复宣传国家政策、宣传新组建的公司潜在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教育、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扫除思想障碍,持续的宣传教育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到2002年3月,领到安置费的近200名职工入股,矿区破产重组正式启动。
改制后,体制作用的体现,领导设身处地为大家谋利益,股份制企业的员工和董事会、监事会作用的发挥,国家破产政策的显现,使这个昔日负债累累,拖欠职工工资长达12个月的困难企业,一下焕发了生机。2004年,职工收入在2003年连续翻倍的基础上上升了30%,两年时间,职工入股分红达到140%,今年1—5月份,不管是企业的经营状况、安全生产、职工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寻求新的发展商机
瑞能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自组建那一天起,压在瑞能人心口上的一块石头就是在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的情况下采煤,又面临资源枯竭的严峻现实。他们珍惜资源,不放过任何一块,哪怕是难啃的硬骨头,即使这样,矿井的寿命超不过三年,也就是说,不再发展,寻求新的商机,三年后瑞能人又将陷入到无煤可采,无事可干的困境之中。为了使员工不再重蹈覆辙,制订长远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很难愈越而且必须越过的硬槛。
由于现实以及自身的经济实力所致,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开办煤矿这个轻车熟路的行当,只能另辟捷径求发展。他们充分利用技术人才的优势,近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电力冶金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承包该公司阿尔巴斯一矿井的全部生产任务。该项目是投入低、见效快,又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项目,可安置资源枯竭后员工总数的80%,普遍受到大家欢迎。同时他们又与当地一家洗煤厂商谈,利用自身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收购该洗煤厂实施煤炭深加工,走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破产重组成功的启示
陕西瑞能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破产重组后成功改制,不仅使自己死而重生,也为我国破产重组后的煤炭企业继续为国家做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把职工利益挂心上,明确政策性破产改制不是企业倒闭后的关门走人,而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潜力,充分发挥国家破产政策的优越性,给职工创造一个能展示才能的宽松环境,看到企业发展的希望。
二是建立健全各种监督制约机制,从制度和体制上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使他们的投入和付出不受侵害。
三是要有一套新型的管理体制来保证。改制不是新瓶子装旧药水,而是脱胎换骨的改制,改原有体制不活,决策滞后,分配透明度不高,观念陈旧等制约生产力要素发展的不良因素。
四是把企业发展的底牌亮给员工,把企业的事情交给员工来办,这样的改制提高了企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带动促进了企业新一轮发展热潮的兴起。
一个新的经营机制,可以使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瑞能公司的发展之路,相信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王成祥 本报记者 刘公望
恒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