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军工企业,人才培养和质量理念是昆仑厂全体人员在长期科研生产中形成的群体意识。用人才和质量打造精品是每个昆仑人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昆仑厂曾因生产经营两次跌入低谷,连续六年亏损而造成中青年技术人员的大量流失、青黄不接。人才是工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工厂的未来。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人的能力才能发挥出来,企业的岗位是多样性的,对人的能力需求自然也呈现多层次。只有把不同层次的人才加起来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为了全面提高生产科研人员,尤其是重点岗位生产科研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本着“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公司领导想方设法提高人员素质。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出国进行管理培训;派遣学习能力强的中青年技术人员到有对口协作关系的高校进行一至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中北大学(原华北工学院)研究生院联合,在厂里组织了“火炮与自动武器硕士进修班”,选送中青业务骨干参加学习。厂里的一位职工说,培训员工是昆仑厂给我们最大的福利。在工作中,给中青年技术人员压担子,并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精心挑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担当老师,在具体工作中开展老师带徒弟的活动,成功达到研制一个项目,获得一项成果,锻炼一批骨干的双赢的目标。为了进一步调动科研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厂里还出台了《关键岗位特殊津贴发放办法》等措施,极大地鼓舞了职工。2003年在分配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岗位工资制,从分配制度上向优秀科技骨干倾斜。使科技生产人员感受到厂里对他们的重视。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昆仑厂的一大批中青年技术人员在各种学习机会的锻炼下,迅速挑起了技术管理、工艺管理、数控加工编程和操作等重要岗位的工作。从1988年到2000年间,就评聘各类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12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7人,高级职称371人。28名工程技术人员享受了政府特殊待遇。这一批高素质的科研生产骨干,作为新鲜血液迅速地融入到工厂的各项科研生产进程中,有利地保证了各项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
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昆仑人还意识到,军工产品的质量一定要放在首位。在军品科研、生产中都要首先考虑质量问题。没有质量就没有进度和效益。军品质量不仅体现了综合国力、工业化水平,还体现了武器装备的战斗力。为此,昆仑厂在全厂广泛开展了“反超差品暨严格执行工艺纪律运动”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各主要生产单位的质量损失率同比都有了较大幅度下降,质量损失率同比下降了3%,产品交验合格率同比提高了0.9%。通过这样的活动,昆仑人看到,产品质量基于员工的工作质量,只有在工作中坚持一次做到位,实现每个零部件、每道工序的零缺陷,才能最终实现产品的一次成功。在记者临走之际,还看到厂里各个部门正在积极筹备开展“6S”管理活动,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用人才和质量把军品打造成精品,昆仑厂要走的路还很长。 见习记者 蒲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