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宗儒·
人人要住房,所以大家都得买房,这才使得房地产市场火爆异常。众所周知,在我们国家,除农业人口外,人们对福利分房,房改房和商品房并不陌生,因为这三种房使有的人欢喜有的人愁肠,而如今又多出了一个“经济适用房”。
经济适用房,无疑是让那些未能享受上福利房、房改房、但又买不起商品房的人们为之兴奋的事儿。然而经济适用房,却在实施过程中就像老太太做鞋走了样。
首先是供应对象难以明确界定。其次是供应量严重不足。第三是户型大小不规范。这些“先天不足”导致了后天“经济了富人,穷人无力购买”的尴尬。
北京市是全国实行经济适用房最早的城市。但由于制定的政策过于宽泛,造成了操作上的忽而东忽而西的模棱两可。按照其标准衡量高收入者还不到1%,而竟然有93%的家庭属于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对象。但建成的经济适用房却少得可怜,有资料显示,2004年北京市所建经济适用房仅占整个房地产施工面积的10%。由于供应量少得可怜,一有经济适用房项目放号的风声传出,立即就涌来冒寒风,顶烈日,遭雨淋,披星戴月昼夜排队的不正常现象,更为恼人的是在销售中还屡屡出现“该买的买不着,不该买的却买了好几套”的怪现象。在房价攀高不下的眼下,有人感叹:“这那里是在抢房,简直就是在抢钱”。因为能抢购到经济适用房和抢到钱没有区别。
要使低收入者居者有其屋,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全国一盘棋,实行统一的小户型,并从政策法规上把好享受主体和价格关,把销售渠道摊在阳光下,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惟有如此,经济适用房才能原汁原味地回归其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