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易子而杀”:贫困残疾人的悲剧剪影

2023年10月02日

·李万刚·

陕西凤翔两对夫妇不堪拖累,相互交换杀害对方的残疾儿子。

这让人想起了伊朗一部表现贫困农村盲童命运的电影《天堂的颜色》。盲儿穆罕默德只能用手感知世界,但是他仍然热爱生活,爱自己亲人。他的父亲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失去了妻子,在父亲的内心深处,穆罕默德似乎是他一切不幸的根源。终于,父亲把穆罕默德带往森林深处,在独木桥上,穆罕默德连人带马摔下桥去。面对湍急的河水,父亲犹豫了一下,虽然最后也跳下河里,却已经追不回穆罕默德。

孩子残疾的不幸加上贫困,是对为人父母者爱的沉重考验。也许只有相同境遇的人,才能体会到爱在残疾孩子漫长折磨中的千折百回。我们知道,即使在大城市中,轻微残疾的人想要获得一份谋生的职业,都非易事。残疾人自立、自强的人生路非常之窄,他们中的不少人显然要“拖累”父母一辈子,这种漫长爱的付出一旦加上贫困的挤压,并非任何人都能承担。而“易子而杀”事件恰恰是压力下产生悲剧的一个剪影。

法律会对易子而杀作出公正的判决。然而,就像看到《天堂的颜色》中的父亲面对盲儿落水犹豫而造成溺死后果,我们对他愤怒,却更多的是沉默。因为,只有富裕才能改变盲儿穆罕默德的命运;我国残疾人总数6000万,74.53%分布在农村,只有经济发展了,残疾人的境况才能得到改善,易子而杀、丢弃残疾婴儿的极端悲剧才不会发生。

稍微去过贫困农村的人都可以想象,在身强力壮的人都要为生活努力挣扎或远走他乡挖煤、打工之时,那些智障、聋哑、失明的农村人会怎样生活?贫困让常人都无法保持尊严的、安全的生活,残疾人只会更艰难,更无法保障尊严和权利。我们这些拿着都市报阅读着“易子而杀”新闻,了解到这一点,也许才会走出简单的新闻猎奇或道德愤怒。

上篇:我们靠什么“再下西洋”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7/20050715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7/15/22705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