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育豹
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代表团相继来大陆拜谒中山陵,让建成七十六年的南京中山陵又一次倍受海内外游人的关注。
紫金山,因有紫色页岩而得名。远看如天外飞来巨龙,蜿蜒沃野数公里:昂首睨江,脊背三峰仿佛还在颤动。难怪古人称其为“活脉”,说这是住“真龙天子”的地方。1912年夏,孙中山为了南北统一大业,主动辞去了民国大总统的职务,直到这时,他才有暇和随从散步到现今的中山陵的陵址,只见远处天印山像一方石印,远远地耸立在正南面。秦淮河像一条玉带,隐隐约约地由远处向南京城流来。山水的北边是一片平畴原野,千门万户的南京城被明城墙紧紧地裹住,城墙与紫金山之间是莽莽苍苍的林涛树海,气势确是雄伟。迈步走去,林深径幽,庄严神秘,恰遇云雾飘拂,一派勾魂摄魄的浑灏气象。孙中山不由感慨地说:“这里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真是一片宝地啊!当初朱元璋怎么没看中这块地方呢?明孝陵和这里相比,未免太低太矮了!”他沉吟一瞬,若有所思地笑了一笑,对随从说:“倘若我死了以后,国人能在此地给我一块土,让我安葬在这里,那就太好了!”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北京。弥留之际,先生嘱曰:“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1925年9月20日,葬事筹备处决定在紫金山南麓选址建陵,并在全国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1926年3月12日举行奠基典礼,至1929年春建成。墓室海拔158米,陵墓面积八万余平方米。从山陵座北朝南,正前方为半月型广场,广场入口处为福建花岗石建成的三阙门式仿古牌楼式牌坊,上有先生亲笔所书“博爱”两字。整个陵墓成中轴式对称,牌坊后依次为墓道、陵门、碑亭、望柱、祭堂、墓室。祭堂门楣上,雕有阳篆“民族”、“民权”、“民生”6字,上下檐间嵌有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竖匾。祭堂有拱门3座,各有镂花紫铜门2扇。祭堂顶作穹隆状,中央有坐像,是法籍波兰雕刻家保尔用意大利白石雕成。两壁墙上刻有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祭堂后为墓室,呈覆釜状,中央为大理石圆穴,四周围以大理石栏杆,长方形石棺座上安置着捷克雕刻家高琪所雕大理石卧像,像下5米左右为先生陵榇所在处。所有谒陵者进入墓室后均会自然地俯视着向孙中山先生卧像行注目礼,这样的建筑格局在我国属实罕见。
1949年春,国共两军激战之际,中山陵毫发无损。孙中山之子孙科在离开南京前曾去谒陵,并对中山陵拱卫处负责人说:“毛泽东、周恩来对孙总理是很尊敬的。你们现在加强对陵墓的保卫,到时把枪交掉。想必共产党不会为难你们。”果然,当年4月23日解放军代表前来谈判,促成中山陵平稳交接。中山陵建成后,曾历经八年沦陷、十年浩劫等历史动乱,但中山陵始终巍然屹立,平安无恙。可见,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