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戏台上的回忆

2023年10月02日

〔西安〕 吴文龙

每逢初冬,农活趋于淡季,我们文艺队便忙碌起来,经常到农村慰问演出。一次,我们决定到下庄村大显身手。这个大队既偏僻又贫穷,文化生活少得可怜。村民们听说我们去演出的消息后,高兴地奔走相告,像节日般地期盼着,欢笑着。戏台早就搭好了,尽管简陋,倒也实用,四根柱子,几块木板,三面芦苇围墙,一挂粗布帷幕,这便是我们的露天戏台;在戏台右侧摆几条高低不平的长凳,就是乐队的“领土”。戏台下,那些性急的戏迷们早早地用石块、树根之类占据了最佳位置。当时农村没电,戏便在白天演出。那天,周围几个村子的乡亲们也远道而来。台下人山人海,连房顶上、树杈上、草堆上都成为捷足先登者的“好座位”。板鼓一敲,幕布一拉,观众们便拉长脖子,仰起脑袋,瞪大眼睛,张开嘴巴,支着耳朵,心满意足地欣赏《沙家浜》:阿庆嫂的机智,沙奶奶的忠贞,郭建光的果敢,胡传葵的笨拙,刁德一的阴险,使大家时而捧腹,时而扼腕,时而鼓掌,时而顿足……

看到这般情景,我们乐队也格外卖力。其实,所谓乐队,除了锣、鼓、镲,就是一把板胡,一根竹笛。作为笛手,我不遗余力地尽其所能。平心而论,吹笛子是比较累的,一出戏吹下来,嘴巴、腮帮、舌头就不大舒服。在这次演出中,我正好感冒发烧,但那时特别积极上进,故而“轻伤不下火线”。可赵老师却听得出,我的笛声不如以前响亮悦耳。于是,他端来一碗水,趁演员道白之隙,让我喝,水是甜的;一会儿,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一只半青半红的叫不上品种的小苹果,递给我,小声说:“先咬一口,润润嗓子!”那个眼神,那份关心,那股深情使我激动不已并珍藏至今。

今天,那些红富士、黄元帅、青香蕉等苹果我已吃过不少,但再也品不出那只半青半红的小苹果那种沁人心脾、余香不绝的味道……

上篇:幸福的晚餐
下篇:当丈夫有了外遇时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7/20050720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7/20/22717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