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80岁的李春堂,是航天四院的一名离休干部。他13岁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解放战争中,他作为“刘邓大军”的一员,随部队千里挺进大别山,参加了“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初期,又跨过鸭绿江去朝鲜参战。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晋升为准团级小校;1960年,调国防部五院(航天部前身)任749部队二室政治委员;1962年,调四川泸州750部队(航天四院前身)任总务处副处长;1964年,授中校军衔;1964年9月,集体转业后任四院总务处处长,后一直在四院工作,1986年2月离休。在全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记者专程来到李春堂家对他进行采访。他以一个老八路的身份,向我们讲述了那些在抗日烽火日子里的动人故事。
少年投身抗日救国
1925年,李春堂出生在河北磁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侵略者就打到他的家乡彭城镇。日本侵略军采取“三光政策”,他家的两间房子被日本人烧了,母亲气得生了一场大病。在日本侵略军的淫威下,被占区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八路军来了以后,宣传“不抗日,活不成”的口号。他家没有了,父亲立即和许多热血青年参加了当地八路军领导下的王维刚的抗日游击队。1938年,李春堂只有13岁,在父亲及乡亲们的影响下,他也去参加八路军。看他年龄小,就让他在独立三大队司令部号排班学吹军号。后来父亲被鬼子抓去杀害了,他又被分配到先遣队卫生处当卫生员。
1939年,李春堂所在部队在武安县驻扎,他们经常到武(安)涉(县)公路上打游击战,割电线、挖公路、除汉奸,搅得敌人不得安宁。那时,他们昼伏夜出,经常要走夜路,下雨时也得行军。李春堂只有14岁,个子比较低,行军过河时,大水齐腰,他就拽住马尾巴过河,有时就让大个子战士架着过河。他说,他参加的第一次大的战役是1940年夏天的紫山之战。紫山在永年县的西边、武安县的北面。他们部队想去打永年县附近敌人的一个据点,那天天黑时部队转移到紫山附近一个村子宿营。第二天早上,大家正在吃早饭,不料被鬼子发现,战斗就打了起来。他们赶紧抢占紫山上的一个山头,和敌人激战。敌人冲了几次,都被他们打了下去,但部队伤亡很大。部队反冲锋时,与敌人在半山腰展开了白刃战,最终将敌人打下去。他们在山上坚持到天黑,悄悄地转移了。李春堂说,那次战斗,打得很惨烈,由于他们的武器不如敌人,牺牲的战友很多,受伤的也很多。他记得当时都来不及给有的伤员包扎伤口,现在想起来也很伤心。
战争不忘乐观精神
在抗日战争期间,李春堂所在的八路军先遣支队中成立了“朱德青年队”,都是些年轻的战士,打仗时很勇敢,生活中很活跃。他们在激烈的对敌作战中,却不忘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战士们都爱唱歌,行军走路及休息时都在唱。他们当时常唱:“我们是朱德青年队员,我们是人类解放战士,我们的意志勇敢而坚强,像春天热烈的太阳……”
那时,他们都是十几岁的青年战士,团政治处每年春节期间组织文艺活动,大家都积极参加。跳舞、唱歌、登台演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歌曲,如今李春堂老人仍能不间断地唱出来;他还会跳几段当时学的乌克兰舞。李春堂回忆说,他们团政治处教育干事梅琪、宣传干事柴希文,经常在战斗间隙之时,负责组织文艺活动。他们曾在新城和平顺县城大庙里的戏台上演出过,多半是演粉碎日本鬼子扫荡的节目,常用老调新词演一些根据地军民生产、打仗的小戏,如用凤阳花鼓和小放牛曲调,配上新词进行演出。不管是在根据地,还是到游击区,每到一地,他们还要抓紧时间刷写宣传标语,使人民群众了解我党我军的政策,唤起人民群众积极抗日的意识。李春堂和梅琪等同志常用白灰在村子的墙壁上刷写抗日标语。如为了瓦解伪军写:“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对国民党军队写:“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对根据地人民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抗日,活不成”!“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
亲身经历百团大战
1940年,抗日战争刚刚进入第四个年头,战争正处在极端困难的时期。国民党右派对抗战前途悲观失望,中国抗战营垒中存在着妥协投降的危险,而且,日本利用在华北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加紧对各个抗日根据地实行分割、封锁,即所谓“囚笼政策”,对敌后抗日斗争造成很大威胁。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抗战面临严重困难的时刻,八路军总指挥部决定利用“青纱帐”茂盛的时节以及敌人兵力分散、铁路沿线守备力量有所减弱等有利条件,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破袭交通线的战略进攻,切断敌人交通命脉,打破敌人封锁,借此影响全国战局,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这次大战是在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统一指挥下进行的。我军展开大破袭,主要从正太路、平汉路、同浦路和白晋路,向敌各交通线进攻。此役共歼灭敌伪军三万余人。正太路、平汉路一个月没有通车,收复了大量的县城,此役相当严重地破坏了敌人的交通运输,八路军获得了大量的军用物资。这是百团大战的第一战役。
进入第二战役阶段,李春堂老人告诉记者,他当时所在部队是八路军太行11旅32团,开始在河北省沙河、邢台一带,奉命袭击邢台的敌人,掩护民兵破袭平汉铁路。后来部队又从河北急行军到山西辽县参加了榆社、辽县战役,部队在辽县城附近和鬼子展开激战,凶猛进攻的敌人用小钢炮(九二式步兵炮)掩护,多次向山上冲锋,都被八路军打下去了。当时他们部队有些伤亡,李春堂所在的战场救护队立即对伤员进行抢救,他忙于给负伤战士包扎止血。激战在进行中,营教导员王有政在战场上高喊:“同志们!我们要坚决守住阵地,狠狠地打击敌人,即使我们牺牲了,也是光荣的,我们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战!我们要坚决把敌人消灭在我们阵地前!为祖国立功的时候到了!”战士们的战斗情绪非常高,鬼子冲上来了,战士们用手榴弹、刺刀同敌人拼搏,几次把敌人打下去了。敌人的炮火打得山腰烟火四起,部队在山腰和鬼子展开激战,战士们和敌人拼手榴弹、拼刺刀,又一次把鬼子打了下去,消灭了大量的敌人。部队在反冲锋时,李春堂也跟着部队从山上冲到了山腰,随时进行救护伤员,对伤员立即抢救并搬运到安全地带。当时部队传唱着这样一首歌:“从河北跑到山西,争取百团大战第二战役的伟大胜利,收复榆社占领了小陵底,让敌人的许多据点,在我们炮以下,变成泥做的。”
大战开始一个半月后,日伪军便陷于混乱局面。敌人急忙调集部队进行报复扫荡。百团大战进入了第三战役——历时两个月的反扫荡战斗。日本鬼子首先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扫荡,在根据地内实行“三光政策”,人民群众受到很大的损失。鬼子过一村烧一村,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想把根据地变成无人区。李春堂他们行军走到一个村庄,看到村里的房子被鬼子烧了,不少村民被鬼子杀害,惨状不堪入目。战士们看到这种惨状更加激发了坚决消灭日本鬼子、保家卫国的决心,大家在心里发誓:绝不允许敌人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李春堂讲述了他们太行11旅32团在辽县羊角一带与鬼子一次激战的情况。他说,当时,八路军在山上,敌军在山下,他们便利用有利地形,对准大股敌人发射炮弹,把敌人打得东逃西蹿。为了彻底消灭敌人,他们团还派出许多小分队袭扰打散了的敌人,有机会就消灭小股敌人,集小胜为大胜,使敌人在根据地内日夜不得安宁。
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到12月5日为止,持续作战三个半月时间。八路军共出动105个团,近40万人的兵力,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取得了重大胜利,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百团大战以后,日军撤换了司令,由冈村宁次接替多田骏任华北方面军总司令。李春堂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向日本侵略者发起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役,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斗志,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 本报记者 阎冬
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
1965年转业时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