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消暑纳凉一直是很私人化的行为,但在今天,这样的观念需要颠覆一下了。现代社会,高温、特别是人口密集城市里的高温,不仅是气候现象,更是民生的劫难。高温不再简单是靠一把蒲扇,一台风扇就能解决的问题
关于夏日高温的报道我们已将近做了一个月,在这期间,我们关注了电力、交通、高温催生的经济增长、健康等方面和我们生活休戚相关的内容,但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些人,为数不少的人群,他们黝黑的面孔,汗流浃背的形象始终挥之不去,他们的眼神,让我们无法以轻松的笔调结束这个系列报道。
小吴是一个送水工,每天在西安北郊一带送水。自行车一次能带六桶水,没有电梯的楼层,都得扛上去,一次可扛两桶。小吴说,这个月他两次中暑,有次进了一幢楼,里面冷气太冷,爬上五楼,一下子就晕了。正在施工的工地上,正午的太阳发着白色晃眼的亮光,民工们还站在架子上砌砖,小工们一车车用架子车推和好的水泥……这幅烈日下的民生长卷,已不是人文关怀所能包容和改观的,它是对公共政策和社会管理系统的拷问。
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我们的公共政策或社会管理远没有真正确立对热灾的重视。没有一套完整的热灾管理体系,一部适用范围极小、目前仍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已经“暂行”了45年。
另一方面,民众极少有人知道,在国外,避免高温下作业,其实就包含于劳动者避免在危险条件下工作的权利内容之内。由此产生的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由于权利不明,与其相对应的责任亦模糊不清,这使得即便热灾祸及公民,亦没有相应的责任承担者,更遑论责任追究了。在这种前提下,弱势群体面对热灾时的处境,也就不言而明了。有谁关心过弱势群体是怎么过酷夏的吗?
一位工人说,如果工地洗澡条件好一点儿、游泳馆再便宜点儿,那高温天气还不至于这么难过?这句话道出所有农民工的困境:在高温下,农民工兄弟们基本是没有自救能力的,他们没有房子,没法像本地居民一样装空调避暑;他们收入微薄,几十元的游泳票让他们望而却步。其实,不仅是农民工,在这个城市,在高温之下饱受煎熬却无法自救的群体还有很多,比如孤寡老人、比如低收入者、比如残疾人士……
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或社会组织也做出了一些针对“穷人”的临时性措施。比如武汉市社会救助管理站开辟纳凉点,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开放;杭州一些企业为民工宿舍安装空调、向民工发放防暑降温物品、药品等。但这种零星的人性闪光,并不能遮蔽更大面积的热灾救济缺失。
一些国家所建立的一套高温预警系统很值得借鉴。在芝加哥,不管是警察还是乞丐,战高温都训练有素。只要温度攀到90华氏度(约合32.2摄氏度)以上,芝加哥义工将不时造访老人与体弱多病者。温度达到105华氏度(约合40.6摄氏度)以上,全市将启动紧急计划,所有市政建筑都进入24小时制冷状态,免费开放供市民乘凉。高温客观存在,我们不是绕过去,而应用对高温的立法来消解它,树人性化的绿荫。如此,夏天将不再是弱势群体的劫难。社会和谐而温情,这应该不止是小众的心愿吧! 实习记者 英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