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尔的闲暇里,回想关于夏天的往事,居然印象中的不是热,而是温暖或恬然一笑。即使我们把目光回望到过去的三十年间,那些记忆的碎片也闪烁着光芒,像火车穿越了长长的风景,刻录了时代的进程和这个城市的成长……
衣
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时候天总是很蓝”,记忆中的夏天,天空总是高而远,树木很多,树荫下聚着一堆少年,穿着白汗衫,警蓝裤子,还有青年穿着前卫的喇叭裤,大家商量着要去护城河或是其他地方游泳。女人们一度流行“的丝”上衣,百褶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黄大裆裤,板鞋成为时尚新宠,天再热,淘来的黄裤子总不肯退去,那叫一个“酷”。同样,女人们的乔其纱裙子当年也摇曳于街头……
食
那时候大家都没有冰箱,剩下的菜都放在橱柜里,或放在院子里的小方桌上,上面罩一张纱网或竹编的罩子,但天太热了,隔夜的饭菜很容易变坏,但总有人舍不得倒掉,热一热再吃,结果拉肚子,上医院打吊瓶。
那时晚上的夜市不多,所卖的吃食也很简单,面食、馄饨,甚至还有豆腐脑。但那会儿统称西安啤酒的生啤喝起来很过瘾,两毛五一大杯。没有今天这么花样繁多的冰淇淋、奶糕,能解渴的只有冰棍、汽水。冰棍卖3到5分钱,汽水1毛钱。清真饭馆的酸梅汤一直不错,今天还被人们喜爱。
住
上世纪70年代,西安人很多还是住在四合院里,几户人住一个院,到了夏天,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只有把大蒲扇摇得噗嗒噗嗒响。太阳西斜,大家把院子打扫洒水后,家家都把竹床或凉席拖出来,铺在院子里,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吃饭的,听收音机的,打牌的,辅导小孩写作业的,给孩子用水盆洗澡的,好不热闹!夜深了,孩子们都裹着床单睡着了,大人们还聚在一块,谈天说地,评论时事,半夜才回屋里睡觉,有些则干脆在院里一觉睡到天明。
1976年夏天,因为唐山地震的缘故,很多人便有了防震棚的记忆。那时,大家在单位的空地上搭了棚子,有油毡的,塑料的,都很热,大人们便聊天到半夜才去睡,小孩成堆地聚在一块玩儿。
玩
夏天游泳是避暑良方,只是步行到游泳池玩水一小时不过瘾,而且游完了再步行回家颇觉疲惫,遇上有洒水车驶过,到可以追着玩一会儿。如果隔三差五下水,开销也不小啊,于是,相约到护城河里,或跑很远到北郊或灞河游泳,但因为每年都有淹死人的消息,所以这招经常招致父母的责罚。
看电影也是消暑的节目,但那会儿电影院的票很难买,新片子很少,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几部片子风靡程度可与今天的《英雄》,《手机》媲美。很幸福的是当年很多单位经常在自家的篮球场放露天电影,小孩们很早就搬了凳子占了好地方,虽然《第十个弹孔》、《南征北战》等片子已看了好多遍了,但人们还是早早来,摇着扇子从头看到尾。
电视当年很少,一个单位有一两户人家有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已很不错了,电视机被当作电影一样搬到院子里放,全院人围一块看,节目是《敌营十八年》,广告是那句“你的生活有了春兰……”。 实习记者 英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