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奋斗才有阳光

2023年10月04日

〔宝鸡〕 郭兴军

我高考落榜那年,只有17岁。回到尚未摆脱贫困的农村,我仿佛一下子跌进了无底的深渊,内心失望极了。

在母亲的劝说和鼓励下,我去村西找了在乡砖瓦厂上班的同学治军。

两天后,治军捎话给我,说砖瓦厂厂长同意让我去试试。第二天,我穿着母亲为我缝补好的衣服,骑着家里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随治军进了离家3里多的乡砖瓦厂。我见到了厂长,他看了一眼戴着近视眼镜的瘦弱的我,摇摇头说:“这种出苦力的活你怕不行,出了事我可承担不起。”听厂长拒绝,我急了,忙挺起胸脯大声说:“我是农家孩子,能吃苦,适应几天保证能行!”看着执着和充满自信的我,他只好叮嘱治军:“你帮他几天,试试再说吧。”

开始几天我跟着治军只干些卸煤、搭火的轻活儿。为了在大家面前不服输,为了让厂长肯定我的能干而留下我,几天的适应后,我便争抢着和那些壮汉们一样拉土、出砖坯。我常常忍受着砖窑内高温的炙烤与刚出炉砖块的烫手,不肯让泪水流下来,而那些止不住的汗水,则像小河一样从我的脸上淌进嘴里,然后又被我一次次鼓劲时咽进肚子里。

这样持续了半个月,厂长看我还能胜任,便正式决定留下我,同时按试用期的待遇给我定了180元的工资。

一天,我高中时的几位同学从县城赶来看我,他们有的已再次走进学校复读,有的已招工进厂。他们看到我这个昔日闻名全校的“作家”如今在乡办企业干苦力时,都唏嘘不已……他们鼓励我再去复读,决不能就这样毁了自己。面对他们的好言相劝,我只能心存感激,因为家里的穷困状况已不容许我复读。

送走同学的第二天,我去上班时随身背上了那只放了许久的书包,里面装了几本书籍和一支笔。工休时间,我开始躲开工友们聚在一起充满野趣的笑谈和甩扑克的吵闹,在僻静的角落里认真地阅读、写作。

十个月多的重体力劳动,让我倍尝了人生的苦楚和生存的艰辛,同时也给我带来了辛勤付出后品尝果实的喜悦。在那段锤炼我意志的时间里,我吃尽苦头挣来的那些钱,除了补贴家里,其余全部用在了买书、写作和函授学习上。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有100多篇先后发表在了省、市报刊上。1994年9月份,我被宝鸡市《炎黄》杂志社聘为编辑。有了这份收入微薄但环境较好的工作之后,我仍是夜以继日,把自己的思维和生存感悟变成文字献给社会,献给广大读者。

现在,我的月收入已愈千元,早已远远超过了当初在乡砖瓦厂做苦力时的每月180元钱。但我认为,那180元是我今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因为在我涉世之初用血汗挣得它的同时,我的心性也得到了磨练和锻打,学会了承受苦难和付出。这,是我一生也受用不尽的。

上篇:尴尬的聚会
下篇:我家的“基金”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8/20050817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8/17/23409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