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章云华
最近股市不景气,但先后推出的数只货币基金到成为投资者竞相争购的理财新工具。妻问我买了没有?我说没有。不仅仅是因为怕申购赎回麻烦,更主要的是我家已经有了两只“基金”。这两只“基金”是1994年起专门为女儿设立的,发起人是我,上市日即女儿的出生日,一名为“教育基金”,一名为“成长基金”。
“基金”的名称不同,“投资者”也就不尽相同。“成长基金”的“投资者”众多,主要来源是逢年过节长辈以及亲朋好友送的“压岁钱”,迄今未曾动用过。“教育基金”的“投资者”仅一人,完全由我平时“爬格子”所得积累而成,虽然每月不过数十元,但几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女儿业余学学钢琴,去少年宫学学舞蹈、绘画,其学费及购置器材费等,均取之于“教育基金”。
妻曾笑我太繁琐,说现在只有一个孩子,不论你将来有多少积蓄,总归是她的,何必去设立什么“基金”,还要记帐。我说不然,家里有电脑,鼠标点点,很容易。之所以要为女儿设立“基金”,并且“分而名之”,是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成长基金”,是为了让女儿知道,她从襁褓直至成人,倾注了父母和至爱亲朋多少浓浓的亲情,如果有机会、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是要她去报答的。“教育基金”则纯粹是我个人的“小九九”了:到那一天,女儿知悉她从小到大学本领的费用都是凭老爸一枝笔写出来而说出“我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诸如此类的话时,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