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医药总公司是成立于1993年的大型国有企业,肩负着全省主要的医疗救灾、防疫、药品生产供应等任务。旗下有13家子公司,9家中外合资企业,11家中资合资企业。然而这样一个注册资本20100万元、总资产近百亿、年产值逾80亿元的国有大型医药企业,法定代表人竟然两年内都空缺。据了解,陕西省医药总公司法定代表人吴某2003年11月就去世了,然而两年过后,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资料显示,该企业法定代表人仍为吴某,这就意味着公司这段时期根本没有一把手。
百亿国有资产竟无人负责,这是对国资的不负责任!
2004年2月6日,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西安市财政局签约,斥资1.06亿元受让占陕解放总股本21.5%的全部国有股权共2804.6293万股,每股转让价为3.7835元。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这次股权转让使西安市财政局比8个月前的一次流产转让多收回600万元。随后几天,除了网上一个百十字的股权转让公告及当地媒体仅300多字股权转让消息外,这次股权转让的其他具体情况竟一点没有,这令公众及广大媒体不禁睁大了眼球。2003年6月12日,陕西洁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以1亿元人民币收购陕解放的所有国有股,但仅8天后洁微公司以错过进入董事会时间为由放弃受让,一句话就结束了长达半年的收购计划。而西安市财政局既没有向公众公布收购失败的理由,也没有说明是否追究对方违约责任。资料显示:2003年6月13日,该股票收盘每股市值10.20元,2004年2月6日收盘为8.94元,市值每股减少了1.26元;而净资产值两个时期基本相同。在流通市场价格较低时卖的价钱比过去高时每股多挣0.218元,这仅仅用市场的供求关系转变难以说通。
上市公司对于披露真实信息的认识总体上还不够。这是对广大股民的不负责任!
调查同时显示:陕西国有上市公司应收款坏账一般准备计提不足、有欠公允问题在2003年就十分严重,而2004年坏账一般准备有欠公允的公司比例已达到80%。鉴于坏账准备与当期业绩关系十分密切,这也就是说,80%的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存在信任度问题。此外,由于片面强调法人结构治理而长期忽视在公司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受托人责任治理,2004年度70%的上市公司发生高管非常离任,高管报酬不合理的上市公司比例高达90%,监事会不能完整履行监查董事会责任的上市公司比例为100%。这足以说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瑕疵。
上不对国家负责,下不对民众负责,造成国资悬空。究其根源,其实是产权结构不合理导致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的一种矛盾表现和爆发。
目前,陕西有320多家企业转制成股份公司,有60多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10多家企业完成辅导期。在已转制成股份公司的320多家企业中,国有控股的约占1/3。
截至2004年年底,陕西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化改制面达70%以上,省属75户试点企业基本完成改制的共22户,方案已批正在实施的21户,方案基本完成拟报批的15户……然而,这一组数字建立的基础则是,国有控股企业占到80%。产权主体单一积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股权过于集中。股权的过于集中往往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建设不能有效推进,“一股独大”容易引致“一股独霸”,股权上的“一股独大”又会引致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机构中形成“内部人”控制的网络,进一步扭曲公司的内在机制。
二,内部人控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果缺乏有效率的公司治理机制,就容易产生代理人(经营者)违背、侵犯委托人(所有者)利益的问题,即“内部人控制”问题。由于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比重大,加之国有产权虚置、国有股持股主体行政化,国有企业中“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比较普遍,体现为:董事会成员的构成中内部董事的比例大;高层人员的兼职,如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严重;监事会监督机能缺位;对监事会成员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得监事不会真正履行监督职能。据了解,在陕西大多数的公司中,监事并不领取较高的报酬,股权激励计划不针对监督职能,监事的报酬和申领监督费用的控制权掌握在经理层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期望监事能实施有效监督。
三,缺乏积极、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在国有股东缺位的条件下,没有形成对经理层的股权约束。另一方面,企业经理人员特别是受托经营国有资本的高级经理人员,由于没有持有相应的公司股权,其利益不能通过透明的机制来保证,使其能够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在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往往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决策,为自己谋取私利,损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业绩的好坏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经理人员道德素质的高低,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
另一种倾向是国企经营管理者普遍存在“投资饥渴症”,由于没有个人投资风险,不承担投资失误的责任,他们往往依个人偏好或兴趣进行投资,这必然影响到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由此产生的最明显的一个后果就是,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国有企业,在十年改制之后,效益低下的状况丝毫未改,2003年陕西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仅为2.5%,累计亏损则达337.7亿元,不良资产及潜亏挂账480.88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92.03亿元,除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51.94亿元,利润率继续下滑。而与此同期,仅2004年一年,国资委系统共接受群众来信来访举报1492件,其中检举控告1437件;全年群访达182件(次)。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