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柯
1882年2月,刚刚经历了夫人燕妮病逝的沉重打击,又在伦敦阴冷、潮湿的气候中染上气管炎和胸膜炎的卡尔·马克思,离开他战斗生活了大半生的英国和不肯接纳他的欧洲,前往阿尔及利亚养病。这位伟大的世界公民,在他逝世前的整整一年,处于漂泊生活中。爱妻的病故和疾病的折磨,已经耗尽了马克思的生命力,自知不久人世。两个月后,即1883年3月14日下午2点30分,马克思在英国家里他喜欢的那张椅子上永远睡着了。恰好赶来看他的恩格斯守在他身边。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享年64岁。
我是从弗朗西斯·惠恩的《卡尔·马克思》一书中读到上述情况的。从中不难看出,伟大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不无凄凉、寂寞和病痛中磨过的。不过,我却并不感到悲哀:因为即便在世界格局和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的今天,《资本论》及其作者,依然是一座无法攀越的思想高峰。有趣的是,马克思当年病逝伦敦时,当地报纸出于故意和冷淡,居然连一篇纪念文字也没刊登。时过一百多年后,马克思的著作在西方却拥有不小市场,仅《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就不下九种版本流行于市——个中虽不无商业利益驱动,但从中亦印证了马克思的无穷魅力。
这种魅力,亦表现在人生道路选择上。马克思出生在一个较为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位律师,有一些葡萄园。这一家庭背景,使马克思有条件受到良好教育,并获得博士学位。年轻马克思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很容易消化吸收学到的东西。其出众才华博得后来成为他的岳父的路德维希老男爵的赞赏。如果马克思只是追求个人财富和前途,那么,凭着他渊博的学识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进取精神,再加上贵族老岳父这层社会关系,他起码不会为生计发愁的。可是他偏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充满坎坷和荆棘的探索真理之路,并且至死不渝。这样,他也就难免过着艰辛贫困的生活。如果没有恩格斯经济上无私帮助,只怕他连《资本论》也无法完成。
起初,马克思对这位瘦高、白皙,“马厩中有马,地窖里有酒”,过着富裕的资产阶级生活的年轻人并不信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订交并成为终生革命战友,是“经过在咖啡馆里的几次谈话后,恩格斯被邀请到马克思的住所一叙。这一叙就谈了10天,在油灯和红酒的陪伴下,他们成了莫逆之交”。从此,人类社会思想史上一对最完美的组合诞生了。“马克思有深深的思想,恩格斯有第一手材料;马克思对他的研究有执著的追求,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友谊和支持坚不可摧。”在马克思活着的时候,恩格斯无怨无悔地默默肩负起支持和辅助马克思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死后,恩格斯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整理、出版亡友遗著的历史责任。博大精深、浩繁宏富的不朽著作《资本论》能够完璧问世,恩格斯功不可没。其二、三两卷,乃是完全出自恩格斯耐心细致饱含心血的整理、补订之手!
当今时代可谓一溪双流,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辩证地统一于世界历史进程之中。对资本主义的这种生命力,我们不能漠视和轻视,但也不能丧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马克思是一团不熄灭的精神之火!他执着追求真理愈穷弥坚的人格魅力将永远吸引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