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目标,我们侦察员外出多是单独行动,有时三至五人一起出发,但到了敌占区,就必须分开,全是在敌人眼皮底下单独活动,九死一生的惊险场面经常出现……”这是西安庆华公司82岁的离休干部杨文俊向记者讲述64年前他当侦察兵的故事。
有点文化才能当侦察兵
杨文俊1923年出生在山西省安邑县麻家卓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5岁上小学,读了4年的初小后辍学。1939年,只有16岁的他参加了当地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部队山西新军212旅,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194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6月被调到旅部特务连当侦察员。当时的对敌斗争情况极度困难和复杂。百团大战后,日军加大了对根据地的“铁轨战术”,国民党逃兵和阎锡山的顽军经常破坏根据地的安全。在斗争形势特别复杂的情况下,侦察员的作用极其重要。杨文俊老人说,要当侦察员有三个条件:一是政治可靠的班、排干部,或是党员;二是战斗勇敢,有孤胆,能单独完成任务;三是有点文化,能写简单的情报。
险被鸽子害了命
侦察参谋仪希仁以“青帮”的行会方式,结识了一位敌方的维持会长,他答应给侦察员提供情报,人也比较可靠。一次,杨文俊和侦察员李应和、吴发水3人到他家取情报,恰遇一群日军和伪军来该会长的家。侦察员撤离不及,就隐藏在他家楼上的粮囤里。日军和会长说了一通话,捉了几只鸽子后离去。3个侦察员要下楼,会长坚决不让,他说鬼子有可能杀个“回马枪”。果然,不到半个小时,敌人又返回来。原来,敌人捉的鸽子途中未抓牢,鸽子又飞回来了,而且鸽子就落在侦察员藏身的粮囤上。敌人一进门就要上楼抓鸽子,侦察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拔出枪准备和敌人死拼。就在这危机时刻,维持会长说:“太君,辛苦了,鸽子的有,不劳太君动手,我让人去抓。”会长将敌人领到另一间屋子去喝茶,又让人赶紧捉鸽子。敌人提着鸽子走后,会长吓得瘫倒在地,战战兢兢地对侦察员说:“太危险了,鸽子差一点害了你们的命。”
情报站建在鬼子的炮楼下
洪桐县有个叫苏堡的村子,村口有鬼子的一座炮楼,鬼子在炮楼周围挖了壕沟,架起了吊桥,还布满了铁丝网,以防武工队的夜袭。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我们的情报站就建在他们的炮楼底下。原来,给敌人炮楼里修碉堡、送柴草的维持会长是我党的一名地下工作者,他姓魏,他利用给敌人干事的身份,在敌人炮楼的碉堡下建立了情报站。1943年,一道情报线被敌人破坏,情报送不出来,组织派杨文俊去找姓魏的情报站长。杨化妆成老百姓,穿过敌人的道道关卡,赶了一百多里路,在一个深夜终于和魏站长见面了。接了头,拿了情报,杨文俊就要走,被魏站长拦住了。魏站长让杨文俊呆在自己的房子,两个人谈到天亮。魏站长出去时叮嘱杨文俊:“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出卧室”。因为按惯例,日军每天都要来他家一趟。没过多久,一个日本军官来他家,在客厅里和魏站长讲了一通话后离去。魏站长将杨文俊安全送出敌人的炮楼。
杨文俊当了4年的侦察员,一直战斗在岳南的抗日一线,日本投降后,他被任命为特务连副政治委员。之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解放后投身国防事业,1969年调到庆华公司工作,担任过子校校长、副厂长、厂工会主席等职务。1983年7月离休。
本报记者 阎冬